【敬告台大校方:拋棄戒嚴思想,放開新聞自由】聲明連署
1980年代的台大,曾有學生為了挑戰戒嚴時期學校對學生言論與出版刊物的審核權,發起一連串的行動,最終促成名為「自由之愛」的學生運動,廢除校園中的審稿制度。但在四十年後的今天,管中閔校長與他的校務團隊,卻公然開起時光機,還要全校師生一起上車,讓校園中的言論自由退回一言堂的年代——不只是秘書室約談撰寫校務會議快訊的學生記者,學校開的記者會還禁止學生媒體參與,只願允許經過課活組「挑選」的組織參與。如此行徑不只扼殺言論的多元與異質性,更讓師生的公共討論難以進行,校園決策與事務成為少數人的掌中物。

▌學生記者遭秘書室約談,寫報導也要被「查水表」?

上學期最後一次校務會議,學生媒體台大意識報記者撰寫快訊,並對秘書室主秘在會議中的發言提出質疑,沒想到在報導發佈後,學生記者居然接到秘書室的來電,表示主秘希望請撰寫該篇報導的記者到秘書室「聊一聊」,最後是因副校長室另外和意識報約有討論採訪通知的會議才取消。

秘書室若是對於報導內容真確性有疑義,為什麼不循公開管道或是聯絡媒體進行更正,而是私下聯絡學生個人,不願就事實與內容進行討論,只說要學生到辦公室「聊一聊」?這種作法不禁讓人想起威權時期言論箝制單位的「查水表」,意圖以校方和學生間的權力關係進行施壓,不只無益與學生意見的交流,更只會造成風聲鶴唳的校園。

▌承諾保障學生媒體採訪權卻跳票,只給學生「隔離的平等」

校務會議後,台大意識報和學生會新聞部的學生記者試圖進入校方於會後召開、由管中閔校長與周家蓓副校長兼發言人的記者會,卻遭到阻擋。會後,周家蓓副校長離開會場時遇到被擋在門外的學生記者,在學生記者的詢問與眾媒體的鏡頭之下承諾「未來台大所有採訪通知與新聞稿」能夠「保障學生媒體採訪權」並同意「將學生媒體聯絡代表加進群組」,並表示「我們的承諾是百分之百的」且對「剛剛學生不能採訪」感到遺憾。

然而,一離開媒體鏡頭,校方的承諾馬上跳票:
1.拒絕學生媒體的通案處理,聲稱因「有明確定期發刊」只寄給意識報
2.拒絕一致對待學生媒體與其他媒體,所有資訊寄給課外活動組後再轉交
3.周家蓓副校長將此事全部推給媒體公關中心執行長及學務處課外活動指導組兩個二級單位,同時拒不出席會議,僅由兩個單位「傳達」執行辦法並拒絕討論

在校方的實際做法中,看不到當初承諾的保障,只有對學生媒體的「篩選」與「隔離」。看似稍微有了開放與進步,但決定「誰能進行採訪」的權力仍然牢牢握在學校手中,不只未來其他學生試圖以媒體的形式參與、監督校務依然受到阻擋,現在得到的一點採訪權也難保不會在哪天又被校方收回。看似階段性的進展,其實是對學生異議的收編。

▌看不起學生媒體,還是擔不起學生檢視?

討論過程中,校方特別標示學生媒體與「一般媒體」的不同,認為一般媒體「要負言責、寫錯要更正」,但「我們不會用這個標準要求學生」。這個說法形同對學生媒體的污衊,學生媒體並沒有不用負言責,寫錯也並非不需要更正,組織內部也有一套編輯與審稿的機制。校方的看法,不只並非事實,更表明了對學生能力的輕視與幼體化。校方不願承認有歧視學生媒體之實,只說「因為不同身分所以要區隔」,但為何要特別標定「社會人士之於學生」這樣的身份區隔?又為何可以按照這種身份區隔給出權利與資源的差別待遇?

其次,校方認為學生媒體僅為「社團」,而學生社團太多,因此哪些社團能夠獲得此權力須「交由課活組認定」。這樣「篩選」的做法,將導致只會有「經由校方認可與挑選」的學生媒體,藉由採訪權的放與收,校方得以控制報導的言論傾向。

學生媒體與所謂「一般媒體」的不同,並不在於責任,而是在於,學生媒體除了滿足大眾「知」的權利,更代表與校務有直接利益關係,卻時常被忽略的群體——學生——監督學校的作為並發聲。2006年,台大校長與學生會長簽下〈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權利大憲章〉,第一條即是「學生在校內不受特別權力關係拘束,享憲法保障之所有完全自由。」但如今學校的作為不只公然以「學生」的身份剝奪學生的採訪和言論自由,更是意圖藉由干涉學生媒體的採訪,打壓學生參與公共討論與發表異議的空間。

▌呼籲台大校方給予完全採訪自由;檢視各校校內新聞自由

台大面對學生的發聲,仍停留在戒嚴時期的「訓導」心態。學生會與關心校園新聞自由的學生與社會大眾,呼籲台大應依照原本的承諾,給予學生媒體的採訪權完全的保障:

所有學生媒體可經共同研擬的機制認定,一併加入媒體採訪群組。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許多學校校方不願意接受學生媒體採訪、仗著特別權力關係對學生記者動輒要求修改或進行干涉,卻不曾也不敢如此對待一般記者。台大學生會在此呼籲各校應全面檢討校內的新聞自由,讓學生觀點的報導能夠發聲,同時屏除校方的不正當干涉。

數十年來,學生面對校園中的「特別權力關係」,意見受到忽略,權利受到損害。而校園中的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不只是基本權利的一部份,更是學生對抗權力關係的落差與校方的刻意打壓,最有力的武器。

民主與自由的校園,是健康社會的基礎,也是不能退讓的底線。


國立台灣大學學生會
國立台灣大學研究生協會

連署團體(持續增加中)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本教育基金會
台灣教授協會
台灣大學台語文社
台灣大學工學院學生會
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學生會
東華學聲
東華大學學生會

連署人(持續增加中)
鄭瑞城(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前院長)
郭力昕(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
林元輝(政治大學名譽教授/傳播學院前院長)
林麗雲(台灣大學新聞所教授)
劉靜怡(台灣大學國發所/新聞所合聘教授)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陳順孝(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副教授)
黃淑鈴(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
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黃兆年(政治大學國發所助理教授)
何明修(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黃青真(台灣大學生技系名譽教授)
陳炳煇(台灣大學機械系教授)
周婉窈(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楊維哲(台灣大學數學系名譽教授)
李瑩英(台灣大學數學系教授)
周素卿(台灣大學地理系教授)
陳翠蓮(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弘毅(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
范 雲(立法委員、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房慧真(作家)
陳銘城(資深記者)
王素娥(作家,筆名徐如林)
Sign in to Google to save your progress. Learn more
身分別 *
姓名(或團體名) *
稱謂 *
學者、新聞從業人員:單位與職稱/學生:科系/團體請填聯絡人
電子信箱 *
想說的話
Submit
Clear form
Never submit passwords through Google Forms.
This content is neither created nor endorsed by Google. Report Abuse -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