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超強大腦學習套書:大腦喜歡這樣學(二版)+學習如何學習(博客來獨家)

超強大腦學習套書:大腦喜歡這樣學(二版)+學習如何學習(博客來獨家)

A Mind for Numbers + Learning How to Learn

  • 定價:660
  • 優惠價:7462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超強大腦學習最強組合
《大腦喜歡這樣學》+《學習如何學習》

學習靠的不是天賦,而是一種本能
你不是沒有天分,只是不知道如何學習
打造最強大腦,從現在開始

  ────《大腦喜歡這樣學》────

  ★國立交通大學  熱門線上課程「學會學:學習之道」指定閱讀
  ★Amazon 書店 綜合榜長銷書‧學習與成長類分類榜前五名

  重新訓練你的大腦,看見你自己如何思考,
  你一定能把數理學好。
  你不是沒有天分,你只是不知道如何學習!

  本書作者芭芭拉‧歐克莉教授,很知道害怕數學是怎麼一回事。她從小學到高中數學成績都不好,以為自己沒有數理天分。學校畢業進入職場工作之後,她發現,數學不好竟然妨礙了她的升遷。於是她回到校園重拾學生身分,從頭開始學習數學與其他科學。

  她從小地方開始調整:她改變讀書習慣,改變思考方式。更重要的是一項重大發現:學習數理科目的方式,與大腦的特性有密切關係。於是她善用大腦特性,建立新的習慣,逐漸掌握數學理科。後來她不但學會了,還學得呱呱叫。如今她在大學任教,而她教的可不是當年她拿手的語言文學,卻是她以為這輩子不可能學好的理科哩。

  她寫這本書,要與更多害怕數字的人分享她親身經歷過、確認有效的學習方法。

  本書從大腦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出發,帶領我們採用有效的方式學習。
  書分以下幾部:
  Part 1, 從大腦的特性重新認識學習數理科目這回事
  Part 2, 拖延造成的嚴重問題,以及如何改變拖延的習慣
  Part 3, 記憶力與學習的關係,以及怎樣增強記憶
  Part 4, 如何學得更深入,以及自學的價值
  Part 5, 最後,提供有效的讀書方法與有用的應考技巧

  ───《學習如何學習》────

  學習靠的不是天賦,而是一種本能,還有技巧的掌握。
  只要搞懂大腦運作的模式,學什麼都無往不利,得心應手!

  ★全球最大線上平台Coursera最受歡迎的課程「Learning How to Learn」,創下超過兩百四十萬人選修紀錄,修這門課的人包括學生、老師、家長及各領域專家、上班族及退休人士。

  ★「Learning How to Learn」課程繁體中文版短片(「學習之道」),計畫於全台最大教育平台「育網開放教育平台」(www.ewant.org)正式上線!

本書特色

  1.適用對象:小學三年級至國、高中青少年、老師家長、在職進修、想成為專家的人,以及所有在學習之路上奮鬥的人。
  2.適用領域:語文、史地、數理、科學、藝術、音樂…….全科別與各種技能
  3.跨領域的作者群:
  芭芭拉•歐克莉——學習策略專家
  泰倫斯•索諾斯基——神經學權威專家
  阿利斯泰爾•麥康維——青少年教育專家
  4.內容形式:幽默筆調穿插超有梗的比喻、豐富的漫畫和圖示,介紹與學習相關的腦神經科學,閱讀過程樂趣橫生,讓你輕鬆理解、一看秒懂!
  5.章末提供「總結摘要」、「小測驗練習」、「換你試試看」等實際演練互動單元,幫助讀者複習更有效率。

  本書作者芭芭拉是典型的「文科出身」,自小討厭數學理化,數學更是從來沒有及格過。但是,在成長過程中,她摸索出一套從腦神經科學的面向來理解大腦運作的方式,並且透過親身實踐,最終成為美國奧克蘭大學工業系統與工程學的頂尖教授。

  本書專為青少年族群量身打造,以淺顯的語言、有趣的比喻、大量圖像加上逐章附錄的練習和摘要,說明大腦在學習時的運作狀態。書中提供高度可行的學習方法,獲得數以百萬計的線上課程學員有效推薦,極具說服力。例如:

  用「番茄鐘工作法」設定專注與休息的時間,戰勝拖延殭屍。
  用「積極回想」的技巧提取腦中的重要概念,複習事半功倍。
  運用「圖畫散步」提升理解力,用「記憶宮殿法」強化長期記憶。
  切換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獲得解決問題的觀點,避免落入慣性思考陷阱。
  考試時要先做困難的題目(先吃青蛙),但卡住時記得轉換考題,讓發散模式在背後運作,幫忙解題。
  本書為《大腦喜歡這樣學》基礎強化版,可作為青年學子自學、同學間討論、師長引導啟發孩子的最佳實用參考工具書。

  解決各種學習困擾——

  上課老是恍神,被老師大喊「要專心!」
  放空、塗鴉或大做白日夢,都是讓大腦「發散模式」運行的好機會。
  常常把功課拖到最後一秒鐘才完成
  用「番茄鐘工作法」迅速集中注意力,打敗拖延的壞習慣。
  為了考試拼命熬夜,臨時抱佛腳
  考試前一定要睡飽!睡眠是確保資訊在腦中牢牢扎根的關鍵。
  明明很聰明,但就是考不好
  瞭解大腦喜歡怎麼理解和記憶,「圖畫散步」和「積極回想」發揮好腦力!
  做事丟三落四,年紀輕輕就是「金魚腦」
  蓋一座「記憶宮殿」,將要記住的東西圖像化,深化長期記憶。
  每次學習新的技能,很快就碰上撞牆期,最後只剩三分鐘熱度
  拉長練習週期,選擇困難的部分去「刻意練習」,強化腦連結。

讚譽與推崇

  ────《大腦喜歡這樣學》────

  ──數學科老師特別推薦
  國立武陵高中 數理資優班教師 陳銘欽
  國立台南一中 數學科教師 張立群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數學系教授 游森棚
                                       
  ──資優班學生真心推薦
  國立武陵高中 數理資優班 (201班)學生 沈祐德‧陳之玄‧蘇思蓉
  **推薦語:

  「本書善用譬喻,訴說大腦各個部分與學習的關係。我很驚訝學習方法竟然有這麼多技巧及如此富有系統性。本書除了介紹許多你認為理所當然、無法解決的問題如何產生、解決,亦有開放性問題使讀者有自我反思的空間,實在值得一讀再讀、反覆咀嚼箇中之理。」(武陵高中數理資優班 201 班沈祐德)

  「本書一針見血地指出我所遭遇的瓶頸,讀起來不禁有種會心一笑的感覺。書中以輕鬆有趣的文字提供許多獨到的訣竅,讓人不忍釋手。」(武陵高中數理資優班 201 班/陳之玄‧學測滿級分)

  「台灣的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填鴨式教育,而學生中能夠有自己一套有用的讀書方法的人其實也不多,許多人死背知識以應付升學壓力,直到面臨挫折,發現行不通時,卻不知道如何改進自己的讀書方法,以至於壓力更大,惡性循環。
  而這本書中提出了許多常人不曾想過的思考方法與新思維,以更多的角度促進自己的學習能力。尤其面對數學和自然科時,經常有人感到頭痛,但這本書中的方法能讓人感到數字不再複雜,思考的範圍更加廣闊,也不再因為挫折而受到更多壓力。除了關於思考方面的啟發,這本書也提到了能夠提升生活品質的方法,改善我們的生活和思考方式,都能使我們過得更加開心。
  這本書中提出對於讀書的新穎態度,適合身為高中生的我們學習,當我們的高中生活不再充斥壓力與死知識,而是放輕鬆的理解之事實,必定能獲得更多的回報。」(武陵高中數理資優班 201 班/蘇思蓉)

  ●「一個好老師會給你該有的教育。而一個優秀的老師會使你擁有好奇心。芭芭拉歐克莉就是一位優秀的老師。她自己不但擁有了數學腦,她還能善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而且她不說廢話哩。」──麥克‧羅武(Mike Rowe),Discovery 頻道節目製作人
 
  ●「不是每個科學家都能把關於學習的建議翻譯成普通語言,也不是每個作家都有深厚的科學素養。在這本書中,芭芭拉·歐克莉將上述兩種能力結合得天衣無縫。書中許多關於學習的生動案例,說明許多學習策略,在在顯示這些理論極為有效。」──大衛·丹尼爾博士,詹姆斯麥迪遜大學心理系教授

  ●「你學數學和理科學得很痛苦嗎?不要絕望。芭芭拉‧歐克利教授在這本書裡要教你:如何把你大腦裡本就具有的解析能力發揮出來,好讓我們學習到如何好好兒學習新事物。這本書,應該是所有學生的必備讀物。還有,我媽也應該讀。」──亞當‧葛蘭(Adam Grant),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 Give and Take》

  ●「很久沒有讀到一本書使我如此振奮又激動了。若能把關於『如何學習』的深入知識給予學生,將可使他們把所學事物記得更牢,學得更好,進而在各個學科個面向都有好表現。這本書是給他們人生的禮物。」──羅伯‧葛瑪歇 (Robert R. Gramache),麻州大學羅威爾分校,教務與學生事務暨國際關係處,執行副總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Lowell, Academic Affairs, Student Affair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sociate Vice President)

  ●「你會從這本有趣又及時的書中,得到許多關於如何有效學習的洞見與技巧。你會看見你是如何自欺欺人,誤以為自己真的把書讀通了;你會找到維持注意力和間隔練習的方法;你還會學到如何濃縮重點、促進記憶。一旦掌握了本書描繪的這些簡單而實用的技巧,你將能更有效地學習,少受點挫折。這本精彩的指南不僅能豐富你的學習,也能豐富你的生命。」──泰倫斯‧塞伊諾斯基,索爾克生物研究所,法蘭西斯克里克講座教授

  ───《學習如何學習》────

  陳鏗任(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專文推薦
  任維勇 北一女中數學教師
  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萬生 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
  柯華葳 清華大學學習與科技學系教授
  葉丙成  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賴以威 台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蘇明進 大元國小創意教學作家
  ——熱忱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這本書提供的學習策略奠基於紮實的神經科學,卻不脫離真實生活的情境與運用,對任何年齡的學習者來說,都極富價值。——亞當•格玆扎利(Adam Gazzaley),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學醫學博士、生理學博士與精神病學教授

  作者在這本語言輕鬆、畫面生動的科普書籍中,清楚闡述了有效學習時大腦與行為的各種動態,這種說明方式讓年幼學習者更容易理解,甚至在閱讀過程中產生了相當的娛樂性。——羅伯特•艾倫•布約克(Robert A. Bjork),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傑出特聘心理學教授

  《學會如何學習》一書讓兒童和青少年知道,只要對大腦的運作方式稍有認識,對改善學習狀況和成績將有莫大的幫助。這本獨樹一格的著作充滿實用有趣的學習策略,我大力推薦!——寶拉•塔拉爾(Paula Tallal),羅格斯大學校董會神經科學榮譽教授暨科學學習協會共同創辦人

  我分三次狼吞虎嚥地把整本書讀完(我需要時間發散思考、積極回想和睡覺),簡直欲罷不能。這真是市面上無與倫比的學習書,讓我一輩子受用無窮!——傑夫•桑德弗(Jeff Sandefer),阿克頓商學院共同創辦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芭芭拉‧歐克莉(Barbara Oakley)


  現為美國奧克蘭大學(Oakland University) 工業系統工程學教授,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 「全球數位學習學院」學者。
  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研究院(American Institute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研究員。
  全球開放線上學習系統「Coursera」兩堂最熱門課程「學會如何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和「觀念翻轉」(Mindshift)的主講者。
  著有《大腦喜歡這樣學》(木馬)、《Mindshift》等書。

  曾經是討厭數學的人,從小學到高中的數學成績都不好。後來她發現,數學與理科不好,妨礙了她的工作升遷。於是她回到校園,從頭開始學習數學與其他科學。她善用大腦的特性,建立新的學習習慣,改變思考方式;她逐漸掌握數學理科,而後成為佼佼者。如今她在大學裡教書,而且教的是當年她從來不敢想像自己能學好的理科。

泰倫斯•索諾斯基(Terrence Joseph Sejnowski)

  為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研究員,負責推動計算神經生物學實驗室。他是聖地牙哥加州大學生物科學教授及神經科學、心理學、認知科學、電腦科學和工程學系兼任教授,擔任神經計算研究所(Institute for Neural Computation)副所長。一九八九年創辦《神經計算》期刊,由麻省理工學院發行。他是非營利組織神經資訊處理系統基金會會長,監督每年的神經資訊處理系統會議,也是入選三所美國國家學院(科學、醫學和工程學)的十二個僅有的在世科學家之一。

阿利斯泰爾•麥康維(Alistair McConville)

  是英國漢普郡比代爾學校(Bedales School)學習與創新部主任。他在劍橋大學研讀神學,畢業後教授哲學、宗教研究和古典文學。他在神經科學和教育方面頗有建樹,作品刊載於《心智、大腦與教育》(Mind, Brain, and Education)期刊,同時為《泰晤士報教育副刊》撰寫教育議題相關文章。麥康維曾在英國多個教育會議中發言,積極參與致力於結合教育研究與課堂實務的國際研究學院(Research Schools International)運動。

繪者簡介

奧利佛•楊恩(Oliver Young)

  是英國中等學校設計與工藝課老師,在許多獨立和國家資助的機構負責青少年教育。他在「F1 in Schools」競賽中大放異彩,獲頒倫敦城市行業協會的電腦輔助設計參數化模型獎。他曾帶名為Shellshock的機器人參與英國機械競技電視節目《超暴力激鬥》(Robot Wars),也曾為設計與工藝協會雜誌撰寫有關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的文章,並出版圖像小說《名叫喬的變形蟲》(An Amoeba Called Joe)。他負責本書插畫。

譯者簡介

黃佳瑜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企管碩士。曾任聯合利華行銷企劃、美商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管理顧問。
  現為自由譯者,作品有《Jack》(大塊)、(合譯)《發光體》(聯經)等。

林金源

  專職譯者。喜愛探究大自然與歷史人文故事,透過翻譯認識世界。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94475
  • 叢書系列:學習與創造
  • 規格:平裝 / 648頁 / 15 x 21 x 4.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5
14人評分
|
14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
|
2023/05/13
「學會如何學習」
現代社會需要的能力之一是「自學力」.
不管你是想考證照、進修學位、或是看書充實自己.一定都有遇到瓶頸時.我想這本大腦使用手冊非常適合困惑的人來讀.

「回想」
「間隔練習」
「先吃掉青蛙」
「番茄鐘工作法」
都是我現在學習時最常用的方法

其中最推薦「回想」.
真的比你反覆閱讀文章100遍還有用太多.因爲當你提取了短暫的工作記憶出來時.再去透過測驗或說給別人聽.
儲存成長期記憶的機會較大.
會記得更久!

分享我在這本書畫的一條線—
交替使用專注和發散式思維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展開
user-img
1.5
|
2022/10/15
原文內容應該很不錯
但翻譯品質影響閱讀體驗
實在讀不下去
希望出版社編輯做好把關工作
別浪費了一本好書
展開
user-img
5
|
2022/04/18
1. 發散模式v.s.專注模式-大腦的兩種思考模式,適度轉移注意力會讓腦袋從專注模式切換到發散模式,因而能擷取靈感、突破盲點。Ex:西洋棋大師面對13歲神童、西班牙超現實主義家達利

2. 組塊與脈絡-理解是記憶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先理解知識,想清楚其脈絡,再將之形成組塊。將知識形成組塊有助於節省大腦的空間

3. 交錯練習與回想-回想剛剛讀了什麼,回想是最好的刻意練習。提取記憶的過程本身就是在強化和鞏固我們腦中的神經連結

4. 少量多餐的學習、番茄鐘工作法-先不預想結果,專注於過程,把時間分割成一次25分鐘進行。少量多餐的學習,給自己一點時間讓大腦神經連結有機會鞏固,就像是用磚頭和水泥砌牆一樣。

5. 測驗本身就是強大的學習過程、-測驗是一種整理,就是一個學習過程,重點不是考出來的成績,而是做測驗的過程。

6. 列工作清單、寫工作日誌、延後犒賞時間-不拖延

7. 記憶宮殿法、運用畫面歌曲-使用譬喻(類比法)用已知去理解未知ex:佛洛伊德冰山理論、電流如水流、間隔練習(令人難忘、重複出現)、編造故事

8. 定期運動、手寫、自言自語-多運動、動手寫下來,和自言自語說一遍有助於大腦記憶。

9. 簡化與移轉(費曼學習法)-
(1) 移轉:舉出相似的例子。掌握某一學科的一個組塊之後,可以輕鬆理解另一個學科的組塊,把你在某個脈絡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另一個脈絡的能力。
(2) 簡化:練習將學到的事,講給10歲小孩聽,有辦法流暢地說出來就代表真的懂了。

10. 自學-學習來自於想辦法自己理解所接收到的訊息,最強大的學習是自學。

11. 由難而易跳躍應答法:先做難的題目,不會寫再去寫簡單的題目,腦中自會幫你繼續想難的題目。

12. 回頭檢查-左腦,分析專注模式,但在快速集中思考的過程中還是會出現錯誤。因此回頭檢查,透過右腦幫助我們退後一步思考,得到宏觀的視野。發現之前的思考或答題錯誤。

13. 努力與專心-桑比亞哥 拉蒙卡 哈爾

「努力不懈與專心致志可以彌補天賦的不足。不妨這麼說,努力可以取代才華,更棒的是,努力甚至可以創造才華。」
展開
user-img
5
|
2021/05/17
這本書寫的很棒,重點講的很多,中間還會穿插真人故事使人閱讀感到放鬆,而最喜歡的是每章後面有回顧重點整理、停下回想、加強學習。
展開
user-img
5
|
2021/05/08
相當實用的一本書,讀完、實踐並且內化書的內容,打破了我對自己的限制,對於自學或考試的複習,都有相當大的幫助,作者用他學習數學的契機做為書本的開端,但實際上,書內所提到的方式及觀念,也適用於數理以外的學習,很值得一讀再讀,作為提醒自己提高學習能力的一本秘笈。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1世紀的人生難題,線上解憂價,單本88折,二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