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巴氏量表、放寬外籍看護申請門檻,為何民眾很有感、批評又不斷?

從總統候選人取消巴氏量表的政見,到後來行政院決議放寬聘雇外籍家庭看護門檻,短短不到一個月內推出的「長照解方」,看似讓民眾很有感,背後隱藏著哪些問題與風險?

政策創新-巴氏量表-外籍家庭看護-移工-長照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19492瀏覽數
    其他
19492瀏覽數

「既然大家都有照顧的迫切需求,為何政府還要用巴氏量表來限制我們可不可以請外籍看護?這樣不是很擾民嗎?」幾年前想為88歲母親聘雇看護、卻屢屢碰壁的余先生這麼說。

當時,獨居的母親因為跌倒住院,擔心日後生活自理可能出現問題,尚未退休的余先生趕緊找仲介申請外籍看護。沒想到,因為母親平時身體硬朗、極少上醫院,第一個難關就遇到沒有醫師願意開立巴氏量表。余先生只好順應仲介要求給了一筆費用「打點」、找到願意開立巴氏量表的醫師,3個月後才順利將外籍看護請回家。

親身經歷過幾次被仲介宰割的經驗,余先生聽聞「廢除80歲以上巴氏量表,長者可直接申請看護移工」的候選人政見,自然相當贊同。此政見一出十天後,衛福部也迅速決議,放寬3族群申請外籍家庭看護可免除巴氏量表評估,採取多元認定方式。

不過,取消巴氏量表限制、放寬聘雇門檻是否真能成為「長照解方」,或者只是飲鴆止渴的「長照毒藥」?

申請外籍看護vs.長照2.0服務,兩者並行還是對撞?

目前台灣的外籍看護、長照2.0服務屬於雙軌制評估:若要申請外籍家庭看護,須拿到由醫師開立「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暨巴氏量表」,主管機關為勞動部;若要申請長照2.0服務,則是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的照顧管理專員以「照顧管理評估量表」(CMS)評估,主管機關是衛福部。

廣告

對民眾來說,兩套系統明明都是照顧資源,卻因為不同評估目的、不同政策法源,兩者未能串接整合,反而造成民眾運用時的障礙。「那根本不叫雙軌,是兩個對撞的火車!」台灣失能者家庭暨看護雇主國際協會理事長張姮燕如此評論。

她舉例,像是聘雇外籍看護的家庭,當使用長照的照顧及專業服務時,政府補助額度僅一般未聘看護者的30%,被限縮使用社會福利。也有的家庭在等待看護來台的空窗期或看護休假期需使用長照的喘息服務時,因為CMS評估沒過而無法申請長照服務,只得選擇自己照顧或是找黑工。

至於這次衛福部會同勞動部放寬使用長照服務6個月以上者、失智症者、特定身心障礙等3族群,免經巴氏量表評估即可申請外籍看護,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執行長林金立認為,放寬的方向是對的,「本來就應採取多元認定,而不只是用巴氏量表。」

廣告

他表示,巴氏量表是針對日常生活功能失能與否的評估,但實際上需要照顧的人也不只失能者,失智或是重大疾病用巴氏量表很可能評估不出來。

台灣失能者家庭暨看護雇主國際協會執行長童文薰表示,應重新思考讓巴氏量表恢復原本「診斷證明」的功能,而不是聘雇外籍看護的「資格審查」,並利用失能程度評估作為給予長照補助的標的。

樂見放寬門檻,但看得到也吃得到?配套措施在哪?

「放寬聘雇外籍看護的門檻,我們絕對樂觀其成,」張姮燕表示,「但這並不只是放寬人力這麼單純,若無配套措施,一切都只是看得到吃不到,甚至產生更多問題。」

她指出,首先是外籍看護來源不足,目前僅有印尼、越南、菲律賓,如不新增勞動力引進國,即使放再寬,人還是補不上。「現在申請都要等3個月以上了,更別說是以後,外籍看護只會變得更搶手!」

廣告

其次是外籍看護照護品質的控管。張姮燕認為,勞動部不應只是將其視為家庭與移工之間的聘雇關係,引進外籍看護而未施以高度專業訓練,卻又得照顧高難度的案家,不甚合理。

同時,重症、重殘等較難照顧的失能者,也可能成為移工來台工作的跳板。張姮燕指出,一旦外籍看護轉換雇主或逃逸,恐怕會讓失能家庭雪上加霜。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在接受媒體聯訪時也表示,放寬免評對象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她更擔心產生排擠效應。

當外籍看護供不應求時,外籍看護可能會挑案,如此一來重度失能、最需要照顧的人反而更難找到看護,「痛苦會在後面。」

照顧壓力迫切、但照顧觀念過時,所以民眾很有感

為何「取消巴氏量表」會在總統大選前夕被視為各陣營的長照解方?林金立指出,正因為照顧壓力迫切、但照顧觀念過時,所以民眾會很有感。「倘若單以年齡限制來放寬聘雇外籍看護,那只是飲鴆止渴。」

廣告

他表示,一般民眾普遍沒有照顧經驗,一旦遇到,人人都是新手,因此會沿用以往聘雇外籍看護到家裡24小時照顧的模式。他就常看到不少長者其實還沒完全失能,卻因為有看護「幫忙」做了他原本能做的事,反倒加速身體的失能。

台灣自1992年開放引進外籍看護,由於國內存在照顧需求,而長照體系尚在發展,因此採補充性原則適度引進;外籍看護制度的發展比起長照制度還要更早,30年來也從照顧的補充人力變成主力。林金立認為,這30年來常見的錯誤照顧觀念是:看護24小時隨侍在側、還兼做照顧以外的事,但民眾往往「把闖紅燈當正常」。

「如果一直抱著這樣的照顧觀念,照顧人力永遠不足。」林金立直言。

廣告

他表示,民眾應改變觀念,真正的照顧不應停留在「服侍」,也不是每位長者都需要24小時照顧,可運用長照的居家服務、社區關懷據點,互助支援。只不過,「現在居家及社區照顧仍在持續建構中,所以民眾自然會覺得不好用,這是一個過程。」

取消巴氏量表限制、放寬聘雇外籍看護門檻,究竟是解方還是毒藥,就看接下來政府如何進行後續規劃、配套作為以及最重要的「整合」了。(責任編輯:王美珍)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