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古代貨幣的發展史來看,各個朝代都有他本身的貨幣系統

秦漢是以黃金為主幣,銅錢為輔幣數百年間,大致維持一斤黃金兌換一萬銅錢的標準

魏晉南北朝因戰亂的因素,民生凋蔽,百業蕭條黃金失去貨幣系統的主要地位,以銅錢、絹帛為主體

 

這種現象維持到唐代中葉,到唐德宗時提出兩稅法後,銅錢變成僅有的貨幣工具

但是,唐朝自立國之後,銅錢不足的現象一直存在,於是雜用鐵、錫、鉛做成為低值的輔幣

唐代以來的金融問題延續到北宋,北宋除了在若干地區用鐵錢外,並發展紙幣──交子的支付工具,但都是屬於大面額的

南宋時以紙幣為主幣,銅、鐵為低值輔幣

南宋的紙幣稱為會子,初期仍以大面額為主,後來增加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的小額會子。

元代完全採用紙幣,所有金屬貨幣一概不承認。

明代中期以前仍以紙幣為主幣,銅錢為輔幣。

清代之後的貿易逐漸興盛這種貨幣系統早已不能滿足民間商業的需求,金、銀暗中成為民間的大額支付工具甚至官方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例如,岳飛請求領用軍費四十萬貫錢,朝廷以白銀十萬兩和黃金五千兩折支。

金、元還正式明訂紙鈔與金、銀間的兌換率。而紙幣在戰亂不穩定的悪性膨脹,也讓紙幣失去客觀的價值。

明代中葉,海外貿易達到全盛,外國白銀大量輸入,使白銀的地位更為突出。

明英宗正統元年(西元一四三六年),朝廷正式下令解除銀禁,並對江、浙的田賦折徵銀兩,銀子的貨幣主流地位至此成立,直到清朝滅亡而結束。

 

所以,很明顯的,不是所有古裝劇,吃東西、買東西,都是用銀子來付錢的。

 

至於銀子相對應的幣值,又是如何呢?

歷史學者曾提出一個公式:

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除非是戰亂,如明末、三藩、太平天國等時期,這個公式在清朝末年以前,大致是通用的。

 

而銀子相對應於今天的幣值,則與每個時代的物價有關連,一般多以米價做為比較的基準(另一種是黃金)。

例如,史載明朝萬曆年間

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品質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

現在我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約為一公斤20元左右,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台幣3776元。而一枚銅錢則折合台幣約為3.8元。

 

綜合歷史學者的研究,銀子與今天台幣的對應關係是: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可兌台幣2000—2500元;1文=2~2.5元

明朝中期,可兌3500—4500元;1文=3.5~4.5,平均是4元

北宋朝中期,可兌3200元—8000元;1文=3.2~8元

盛唐時期,可兌18000—23000元。1文=18~23元,平均是20.5元

 

我們來印証這個兌換率的是否合理。以水滸傳為例,此書反映的是宋明之際的民間生活。

且看水滸傳第十五回,吳用去勸說三阮入夥劫生辰綱時,吳用讓阮小七用了一兩銀子買了一甕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對大雞。以三千多元台幣買這些東西也大致相當。

 

第十回林沖風雪山神廟,陸謙在李小二店裏招待管營和差撥時曾拿出一兩銀子,點了三四瓶好酒,菜隨便上。

 

而在第四十四回戴宗、楊林請石秀吃飯的時候,也是楊林扔出一兩銀子,讓店家隨便上酒菜。

 

以一個普通小飯館,用三千多元台幣付三個人吃的帳,的確是可以隨便點菜了。

 

根據宋史記載,宋代宰相月俸300貫,縣令是15貫,另有絹、帛、碳、粟。

宋代的官俸是唐代以後最好的朝代。

明代卻是歷朝官俸最低的朝代。

明代官俸混亂,有時部份鈔幣,部份米糧、布匹,有時全支米糧,加上紙鈔價值高低不一,增加換算的困難。

清代官員本俸很低,京官無法養家,外官則全靠養廉銀*總督一年的俸銀180兩,養廉銀13000~20000兩,米180斛。

知縣一年的俸銀45兩,養廉銀400~2000兩,米45斛。

 

這些資料做為一個參考,史書的記載只是當時的一個現象,不一定是整個朝代的完整事實,切莫以偏概全。

茶餘飯後,談一個有根有據的話題則可,若要追根究底,那就是一門學問了。



*養廉銀就是等於現在的獎金,清代由於官奉太少,各官員貪才無所不用其極,雍正為改善此種情況發明此種制度,雖然效果沒有很完全,但卻是當時最好的一種辦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永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