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劇名我很喜歡很可愛,知道在講受虐兒童後,有一種很聽不下去的感覺,對於受虐這件事的排斥,因為坐在最後一排,看著前面的觀眾反應,也都是有些皺眉和掩耳的,我覺得這些反應代表著童話包裝殘酷事實的成功,設定兒童以童言童語的方式道出現實(每一位受虐的過程、各自的背景經歷),比任何一個人再爲被害者轉述那些真實更讓人難受,而且孩子們很相信大人們給自己的一切,很單純的信任著人,這些純真和殘酷對比,因為自己站在旁觀角度,也有能力去辨別是非,所以看著這個故事格外的不捨。

很喜歡劇作家創作的想法,她說故事中的案例都是真實事件,只是新聞中的孩子最後都過世了,她是想著如果他們沒有死掉,再依據這些社會案例去想像死後會如何,才有了這些發展。

整齣劇最喜歡的就是結局了,讓戲不落幕,在持續演戲的過程中,讓前台指引觀眾散場,走過舞台從門離開後,關上門,門上貼著字「我們都曾觀看,但最後我們都選擇離開。」 我聽完的當下非常喜歡,但在聽完老師的講評後,覺得的確有點太嗆了,畢竟是前台帶散場,觀眾不得不走,讓人走了之後又幫觀眾貼標籤,下定罪,對任何人而言都不好受,但能理解劇作家的理念,她說她在看著那些新聞時,只能看著卻無能為力,最後只能關掉瀏覽的網頁,她也選擇了離開。

雖然我對受虐兒童這個議題沒有接觸,但能從這樣的編排中接收劇作家想傳達的理念。她說了一句話也很有意思:「最有創意的是人性。」如果沒有那些人那些事,今天就不會創造出這齣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kul2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