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韓到ㄇㄉㄈㄎ──郵票原來是2D時光膠囊

--

這幾年會把信封上的郵票留下來。

仔細想想,也許這習慣一直沒有中斷過。現在要收到信件的機會當然很少(連帳單都換成電子版了),就算真的收到包裹等等,也多半貼著大宗郵件的條碼,而非一張張郵票。比起延續小時候的「集郵」嗜好,或許更接近因為「機會難得」才這麼做的。

剪下貼著郵票的信封一角後沾水濡溼,便能輕易將郵票從信封分離,然後攤著晾乾即可。根據小時候的認知,一般而言沒用過的郵票才具收藏價值(乃至增值),這種蓋了郵戳的郵票是沒什麼搞頭的。遑論有時邊角缺損,或是對方在封緘時不慎將膠帶貼到郵票上(我還遇過用膠帶貼住郵票的)。但對我來說,集郵的重點在「集」。

這些郵票散落在抽屜、記事本夾頁等處。有次翻到幾張集郵冊專用的空白活頁內頁,但是格子超大(約莫A5),姑且先丟進去。之所以最近認真整理起來,多半還是因為前陣子湊熱鬧去買了「注音符號郵票」的緣故。

我從「小小集郵迷」到現在,就只是喜歡「可愛的圖案」,注音符號郵票正屬於這種風格。因為地利之便,我直接去郵政博物館買小全張和郵摺,離開前被工作人員叫住,說想起還剩幾個首日封,就也順便買了。當然,都是買兩套。

這是第一輯,預計發行四輯。好多人買了拆下「ㄇㄉㄈㄎ」,也算這時代才有的笑點了(圖片來源

凡「蒐集」幾乎都是錢坑,小時候集郵也因此持續的時間不長,不過現在覺得如果只是像這樣買新發行的郵票,可能是相對比較實惠的興趣(長大了有在賺錢果然有差啊)。以注音符號郵票為例,郵票當然是票面價,空白郵摺(裝小全張用的)一個八元,首日封扣除上面貼的郵票,信封本身是一個三元。

上一次為了收藏購買郵票,是前兩年福至心靈買了第十四任總統就職紀念郵摺,真的是紀念用。妙的是隔沒多久因緣巧合又收到轉贈的第十五任紀念郵摺,也算相當圓滿(?)。若要再往前追溯集郵史,幾乎得時光倒流到上個世紀才行了。

「方寸之間賞雅趣」

這是以往對集郵常見的一類形容詞,實在老派。這次整理郵票時,我拿著不知哪裡來的鑷子和幾年前買的放大鏡各種端詳,大概本性作祟,比起什麼雅趣,更覺得像在觀察標本哩。現在的好處就是網路資訊豐富,憑藉票面圖案的關鍵字,大部分都能找到發行年份和編號,大多集中在一九九〇到一九九二年(民國八十一到八十三年)之間,是小學高年級左右,顯然那是我最熱中的時間。數量其實沒多少,也不太記得當時自己是如何決定要買哪些郵票(根據中華郵政官網,目前一年約發行十八套郵票,以前不知是否更多),有些也許是聽郵幣社老闆敷衍地推銷而買的吧。那時也會買一些外國郵票,不丹出的迪士尼(應該講「迪斯奈」)系列之類的。當時覺得很珍貴,但前陣子經過郵幣社時,門口紙箱堆著賣好似不用錢一般。

在我自己購買的郵票中,最認真蒐藏的是「童玩」系列郵票,一九九一年起連續發行四年,前三套我都有。甚至這次整理郵票還發現二〇一三年、二〇一四年發行的新款,我也有其中一套,根本沒印象自己買過,可能是到郵局買郵票時無意間看到,勾起童年回憶而買的(還被我用掉一半)。畢竟比起常見的花卉自然、書畫古物等,對當年(其實現在亦然)的我來說,郵票裡充滿童趣的繽紛色彩親切有趣多了,雖然票面上畫的遊戲都是沙包、竹蜻蜓這種有夠古早味的玩意兒。

自右至左變成從左到右

我原有兩本集郵冊,但有一本因材質之故狀態不佳,早前已將郵票取下後(連同小時候被迫買的紅十字會郵票)丟棄。為了妥善收納四散的郵票,到郵幣社詢問集郵冊,原來可單買活頁內頁(我應該曾經知道這件事,否則之前翻出的內頁是從哪來的),選了最小格的,一包五張五十元。

初步整理後,最能看出時間更迭的還是主流的花卉植物類郵票。就我手上的幾套,九〇年代發行的郵票字仍是由右至左橫排,面額也比較低,一律寫至小數點後兩位。數字雖然會使用黑體,但整體設計由現在的眼光來看不免有點時代感。更近期發行的郵票,只有面額包含五角的會寫小數(現在應該都沒了),字也改為由左至右排列,字體更接近目前常用的款式,設計上不一定會「框」住圖案,還會使用滿版底色。

左側是1991年發行的臺灣植物郵票(D420);右側由上而下依序:2007年蘭花郵票(A126)、2017野生蘭花郵票(A146)第一輯、第四輯、1999-2000年花卉郵票(A129)

可能因為使用郵票的機會越來越少,最近收到的郵件,貼的幾乎都是二〇一九年發行的故宮玉器郵票,算來有三、四年的時間差。去買內頁的時候,老闆(娘)也說現在集郵的人非常少了,這就特別讓我想起一九九三年的「亞洲國際郵票邀請展」,現在想想那應該是「集郵」風氣最鼎盛的時期。我當時應該是國一,和同學在展場裡真的是差點要擠破了頭。不過除了懷舊,現在回頭查閱當時的資料,卻有一些新發現。

國際郵展還在辦

中華郵政官網上提到這次郵展「為亞洲集郵聯合會所支持之國際性郵展,展品內容包羅萬象,集一時之盛,為我國近10年來難得一見的大規模郵展。」但若是以曾發行過的紀念郵票查詢,比這更早之前並沒有類似的國際郵展,加上當時才解嚴數年,很可能是第一次舉辦。

從名稱看來,這次郵展雖然是官方單位支持,但「邀請」二字暗示並非正式展覽。找到一份二〇〇七年刊在「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的文件〈與亞洲集郵聯合會簽訂合約並舉辦「台北之夜」活動報告書〉,開頭寫到:「繼1993亞洲國際郵票邀請展、1996年第10屆亞洲國際郵展及2005年辦理第18屆亞洲國際郵展,規劃於明(2008)年3月7日至11日假台北世貿中心展覽三館舉辦第21屆亞洲國際郵展。」也就是後續又主辦了至少兩次「國際郵展」,此時應該是正式展覽。

(附帶一提,這段時間的機關名稱不是「中華郵政」,而是「臺灣郵政」。)

更讓我驚訝的,其實是直到目前都還有這類活動,而且今年八月正好台北就要舉行第三十九屆國際郵展了。FIAP 的官網上確實有展覽訊息我們的資料,但用的名義是Chinese Taipei,哎呀,原來集郵也要遵守「奧會模式」啊。

圖片來源

當年的郵展地點是「松山機場展覽館」,對當時的我而言無敵遙遠,大概是搭著262晃上好幾十分鐘吧。根據維基百科,松機展覽館是現在的第二航廈(國內線),國際線遷到桃機之後租給外貿協會作為展覽館使用,到一九九六年世貿落成後收回,後續歷經民航局辦公室、兩岸直航航線等變遷。

集郵護照裡的外交玄機

郵展會發行紀念郵票及郵品,一九九三年邀請展除了這些周邊,有個重頭戲是「集郵護照」。在護照的封底內頁寫著:「本郵展共有八十八個攤位,其中有36個攤位是由各參展國或其代理商設立(下略)」護照就規劃了這三十六個攤位(很多都不是「國家」)的內頁,每個對頁左邊是國家/地區的基本資料,可在攤位上購買該國郵票,貼於空白處後再蓋上郵戳。

1993郵展購入之小全張、明信片、首日封、郵摺,以及集郵護照。

我對這次郵展的印象是每個攤位都水泄不通。買郵票固然花錢,但更花時間,光是排隊就排個沒完,一天根本無法集完。我是跟同學一起去的,但只去了一天(八成是覺得沒錢,不好意思跟家人說還想去),隔天同學再去,我請他帶著我的護照,如果有機會的話再幫我增加收藏。當時聽到的資訊是「護照要集滿才有價值,一本約一千五百元」,現場好像也有類似代購、代排的人,就是專門集滿護照轉賣的。(對這種錢的事情倒是記得很清楚)

隔天上課,同學很坦白地跟我道歉說他以自己的護照優先,並沒幫我增加任何郵票和郵戳。雖然可惜,不過對我來說,就是「因為沒錢而無法達成的事情」又多一樁而已。要是真的多花了錢也挺煩惱的。

這些攤位中,除了台灣(中華民國),其餘按照英語字首排序。展名雖有「亞洲」,但參展國分布頗廣,只是不知道邀展的依據為何(比如有加拿大但無美國)。最神奇的是沒有南韓卻有北韓,我猜可能與當時的外交情勢有關。一九九二年南韓成為最後一個跟中華民國斷交並與中共建交的亞洲國家,不僅惹毛當時的總統李登輝,北韓也因此與中共關係緊張。那段時間北韓才受到蘇聯解體影響,又是金日成執政晚期,隔年甚至爆發大規模、長時間的饑荒,頗好奇在這種景況下是如何決定要到台灣參展的(工作人員應該都有回國……吧)。

單從設計角度而言,我還真滿喜歡共黨風格的宣傳海報⋯⋯

另外還有些參展單位是完全沒聽過的,比如「波布那」(Bophuthatswana)、西斯凱(Ciskei),這兩個「國家」都位於南非境內,是因應種族隔離政策建立的「黑人自治區」(Bantustan,或譯班圖斯坦、黑人家園),雖然號稱「共和國」,但除了南非並無其他國家承認,都只維持到一九九四年。與美國斷交後,中華民國的國際外交地位每況愈下,但一九七六年南非反而與中華民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只是一九九八年又斷交了。這次郵展除了南非也邀請這兩個黑人自治區以官方名義設攤,也許是為了鞏固外交關係的表態。

從編號看來,很難判別攤位位置跟國際關係有無相關性,有些可能是綜合攤位,不過香港應該是在英國附近(但愛爾蘭則離得頗遠)。而現在看來不免失笑的,是蒙古的頁面上只寫了「外蒙古」,沒標記任何基本資料,秋海棠顯然還掙扎著不想變成老母雞,但蒙古又為何願意如此參展也是個謎。或許是事後諸葛,但這本護照確實讓我聯想許多弦外之音。在網路上搜尋,護照的網拍價多半落在幾百元之譜,何況我這本缺了七個參展單位,有型的價值想必不高,但連同這些空白頁面,不僅成為童年時光裡一段非常難得的記憶,也在重新翻閱時看見了歷史的碎片。

寫這篇文章時很想把自己為數不多的收藏品全都介紹出來(比如華頭華腦的國旗郵票,或是不知誰給我的英國女王頭),但未免太一頭熱了。雖然未來的我大概還是只會蒐集信封上蓋了郵戳的郵票,但這種順性而為的習慣或許反而能持續更久,下個月大概會去世貿逛逛郵展吧。

--

--

Ring Shen 沈如瑩
圈套裡的喃喃自語

理科生、偏食的電影觀眾、書店與出版產業邊緣人,喜歡寫字和手工藝。工作守備範圍:撰稿、編輯、企劃、策展、零售空間規劃,文章散見報章媒體。個人網站|ringshe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