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專書
上�等V子,2001,《虎口的總統:李登輝與曾文惠》。台北:先覺。
方知今,1995,《陳誠大傳》。台北:今楓出版。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尹家民,1994,《蔣介石與八大金剛》。台北:台灣光智。
司馬文武,1986,《權力�曈鶪W的權力人物》。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
江南,1997,《江南文選》。台北:鄭南榕出版。
――,2001,《蔣經國傳》。台北:前衛。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台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文獻編輯(下)》。南投:省文獻會。
台灣省政府,1998,《勤政廉明愛斯土—宋楚瑜先生主持台灣省政資料彙編
台灣教授協會,2000,《會診宋楚瑜》。台北:前衛。
艾琳達,1998,《激盪!台灣反對運動總批判》。台北:前衛。
合明修,2006,《綠色民主》。台北:群學。
呂亞力,1991,《政治學》。台北:三民。
呂學樟,2003,《修憲風雲錄—凍省秘辛》。台北:五南。
余陳月瑛,1996,《余陳月瑛回憶錄》。台北:時報。
狄楊,1984,後蔣經國時代權力結構探析—沒有政治強人的均衡局面。載於風雲論壇編輯社,《透視權力變局》(頁33-52)。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李敖,1989,《論定蔣經國》。台北:小書書報社。
李登輝/國史館,2004,《見證台灣》。台北:允晨文化。
李筱�],2007,《台灣近現代史論集》。台北:玉山社。
――,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沈劍虹,1982,《使美八年紀要—沈劍虹回憶錄》。台北:聯經。
周玉蔻,1993,《李登輝的一千天—1988-1992》。台北:麥田。
――,1994,《李登輝.一九九三》。台北:周玉蔻出版。
林崑麟,1984,〈中華民國外交政策診斷—放棄「自絕」的外交政策〉。載於風雲論壇編輯社,《透視外交內幕》(頁119-128)。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林耀松,2004,《李登輝與國民黨分裂》。台北:海峽學術。
易中天,2006,《帝國的惆悵—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與人性》。台北:大地。
若林正丈,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吳密察審定 洪金珠許佩賢譯 台北:月旦出版社。
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1999,《珍藏美麗島—台灣民主歷程真紀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1983,《透視權力核心》。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徐策,1993,《林洋港邁向總統之路》。台北:新高地文化。
夏珍,1997,《政海沉沉楚天闊》。台北:商周。
――,1998a,《宋楚瑜中興紀事》。台北:時報。
――,1998b,《自由自在宋楚瑜》。台北:時報。
――,2000,《日落國民黨》。台北:天下文化。
――,2003,《藍綠大對抗—逐鹿台灣二00四》。台北:商訊文化。
翁元(口述),王丰(紀錄),1994,《我在蔣介石父子身邊的日子》。台北:書華。
胡國豐,1984,〈元老派在權力變局中的決策地位〉。載於風雲論壇編輯社,《透視權力變局》(頁87-96)。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許漢,1993,《李登輝評傳》。台北:許承宗。
許漢、張覺明,1993,《宋楚瑜前傳》。台北:開今文化。
張茂桂,1989,《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張昆山、黃政雄,1996,《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台北:聯合報出版社。
張超英(口述),陳柔縉(執筆),2006,《宮前町九十番地》。台北:時報。
張富忠,邱萬興,2005,《綠色年代1975~2000:台灣民主運動25 年》。台北: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
張慧英,2000,《李登輝1988〜2000執政十二年》。台北:天下文化。國史館
――,1995,《夏功權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
――,2004,《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台北:國史館。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陳國霖,2004,《黑金》。台北:城邦。
彭明敏,1988,《自由的滋味》。台北:前衛。
彭琳淞,2004,〈黨外雜誌與臺灣民主運動〉。載於胡建國(主編),《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國史館專題論文集》(頁693-782)。臺北市:國史館。
彭懷恩,1987a,《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1987b,〈四十年來曲折多變的台灣反對運動〉,《當代》,9:29-37。
――,1989a,《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的分析》。台北:時報。
――,1989b,《台灣政黨體系的分析(1950-1986)》。台北:洞察。
雷鳴,1999,《宋楚瑜爭「1」望「2」》。台北:漢斯。
楊旭聲,1984,〈權力中心與政治制度—後蔣經國時代的展望〉。載於風雲論壇編輯社,《透視權力變局》(頁53-64)。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楊承恩,1985,〈總統的鐵衛隊—細數歷任的總統侍衛長〉。載於風雲論壇編輯社,《透視總統班底》(頁172-174)。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楊碧川,1996,《台灣現代史年表》。台北:一橋。
郝柏村,1995a,《不懼》。台北:五四書店。
――,1995b,《郝總長日記中的經國先生晚年》。台北:天下。
陸以正,2002《微臣無力可回天—陸以正的外交生涯》。台北:天下。
陸鏗、馬西屏,2001,《別鬧了,登輝先生》。台北:天下遠見。
鄒景雯,2001,《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台北:印刻。
謝公秉,1994,《挑戰—宋楚瑜傳奇》。台北:聯經。
蔡金萱,1995,《台灣政壇五公子》。台北:知青頻道。
碩博士論文:
李功勤,2001,〈蔣介石臺灣時代的政治菁英(一九五O年~一九七五年)─以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及內閣成員為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張元祥,2006,〈台灣政治民主化歷程中之文武關係轉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張義東,1994,〈社會學的形態想像:從伊里亞斯的文明化過程談起〉,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詩瑜,2005,〈我國政黨重組之研究--從一九七七年到二OO五年〉,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筱茵,2005,〈《島嶼邊緣》:1980、90年代之交台灣左翼的新實踐論述〉,交通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詹嘉雯,2007,〈中壢事件與台灣政治轉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Wu, Nai-the,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D. Dissert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
學術期刊:
丁仁方,1999,〈統合化、半侍從結構、與台灣地方派系的轉型〉,《政治科學論叢》。10:59-82。小笠原欣幸,2000,〈2000年總統大選中的「宋楚瑜現象」之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8(1):51-69。
王守正、杜聖聰,2006,〈政治人物的歷史研究:以1988年至2004年的宋楚瑜為例〉,《師大政治叢論》6:1-31。
王振寰,1989,〈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2(1):71-116。
――,1993,〈臺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14期:123-163。
高宣揚,1991,〈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29卷3期,:21-76。彭懷恩,1991,〈評「對臺灣政治轉型」的思考〉,《中國論壇》,32(3):10-13。
黃金壽,2006,〈台灣侍從主義時代的結束〉。《當代》,227:26-37。
湯志傑,2006,〈重探台灣的政治轉型:如何看待1970年代國民黨政權的正當化〉,《台灣社會學》,12期:141-190。
郭正亮,1996,〈李登輝現象:政治領導與政黨轉型〉,《東吳政治學報》,6:203-231。顧忠華,1993,〈人類的文明與命運〉。《當代》,89:16-31。
中譯本;
Bonnewitz, Patrice. 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台北:麥田。
Bourdieu, Pierre. and Passeron,Jean Claude. 2002,《繼承人—大學生與文化》,邢克超譯。北京:商務。
Bumke, Joachim. 2006,《宮廷文化—中世紀盛期的文學與社會》,何珊、劉華新譯。北京:三聯。
Foucault, Michel. 1999,《必須保衛社會》。錢瀚譯。上海:上海人民。
Goffman, Erving. 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徐江敏譯。台北:桂冠。
Hoffer, Eric. 2004,《狂熱份子》,梁永安譯。台北:立緒。
Weber, Max. 1993,《支配社會學》。康樂、簡惠美譯。台北:遠流。
―― 2004,《學術與政治》。錢永祥等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 2004,《韋伯作品集Ⅱ經濟與歷史;支配的類型》。康樂等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Swartz, David. 2006,《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陶東風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Smith, Hebrick. 1993,《權力遊戲》。劉丹曦等譯。台北:時報。
Sennett, Richard,2006,《肉體與石頭》。黃煜文譯。上海:上海世紀。
Taylor,Jay,2000,《台灣現代化的推手: 蔣經國傳》。林添貴譯。台北:時報。
英文書:
Adamson, Walter. 1980, Hegemony and Revolution: Antonio Gramsci’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The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ourdieu, Pierre. 1998, Practical Reason: On the Theory of Ac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 1994, Raisons pratiques : Sur la th�聰rie de l’action. Paris:Editions du Seuil.
Bourdieu, Pierre. and Passeron,Jean Claude 1979, The inheritors : French students and their relation to culture.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ourdieu, Pierre. and Wacquant, L. J. D. 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reyfus, Hubert L. and Rabinow, Paul. 1983, Michel Fou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ic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lias, Nobert. 1978, What is Sociology? Stephen Mennell and Grace Morrissey, tran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94, The Civilizing Process. Edmund Jepbcott, Trans. London:Sage.
Foucault, Michel. 1990,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 1975,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 Alan Sheridan, trans. New York: Random House.
Goffman, Erving.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Hirschman, Albert O. 1965, Journey toward Progress: Studies of Economic Policy-Making in Latin America.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Book.
Huntington, Samuel P. 1968,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Kundera, Milan. 1984,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Michael Henry Heim, trans. New York: Harper & Row.
Mills, C. Wright. 1956, The Power Elit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期刊:
司馬文武,1987,第二次大改造來臨前。新新聞,15:50-51。
――,1988,強人走了,誰來當家?新新聞,45:24-26。
――,1990a,李登輝怎麼辦?新新聞,145:24-28。
――,1990b,林洋港前帳已了,李登輝後帳未清。新新聞,157:24-29。
――,1994,西洋拳擊手碰到了中國內功高手。新新聞,384:9。
申子揚、徐安義,1988,國民黨最長的一日。47:8-13。
何文展,1988a,不要說它,但是宋楚瑜要說。新新聞,47:34-35。
――,1988b,李登輝一定會下他這顆棋子。新新聞,69:52-54。
何飛鵬,1988,行銷總統。商業週刊,14:24-25。
宋先君,1992,宋楚瑜從心腹變大患。國是評論,3:62-64。
林文政,1999,本報展開民調「初選」 宋楚瑜席捲台北市。新新聞,636:7-9。吳耕野,1996,總統官邸不見使人愁,形勢逼宋楚瑜變成韓信?新新聞,512:62。――,1997,李登輝嚴厲指責宋楚瑜:任性、根本「失控」了!新新聞,513:16-18。
吳燕玲,1996a,連戰續任閣揆。新新聞,478:24-25。
――,1996b,連戰、許水德,聯手夾殺宋楚瑜。新新聞:484:24-26。
――,1997a,李登輝擴權大出擊,政治地雷全面引爆。新新聞,511:16-19。
――,1997b,李登輝:我絕對不讓你走!宋楚瑜:我怎麼回的去!新新聞,514:14-17。
吳燕玲等,1996,各組總統候選人陣營幕後的關鍵人物。新新聞,472A:59-61。吳燕玲、江慧真,1996,高層是否授意省虛級化?新新聞,505:76。
吳燕玲、莊豐嘉,1996a,擁連人最多,擁吳勢最強,擁許的,做做人情而已。新新聞, 482:20-22。――,1996b,政壇「防宋聯盟」成軍,宋楚瑜四面楚歌!新新聞,478:30-32。
周天瑞,1988,這是他一生最好的機會。新新聞,53:21-22。――,1994,願享爵祿的人,都不敢走出「欽定」的世界。新新聞:385:8。
――,1996,為有跳脫狹隘心態,才有創造力和生命力。新新聞:478:29。
林三畏,1990,跟著潮流趕,還是帶著潮流跑?新新聞,145:29-34。
林文政,1999,本報展開民調「初選」宋楚瑜席捲台北市。新新聞,636:7-9。林全,1988,從「人治」邁向「法治」。商業週刊,8:35-36。
沈國屏,1994,送候選人大方的搭上宋主席的便車造勢。新新聞,396:68-71――,1995,財政赤字正把省府推向破產之路。新新聞,415:50-51。
南方朔,1989,戰將下臺,演員豋場。新新聞,145:10-16。――,1990,兩黨主席對話,國是一切ok?新新聞,160:12-17。
――,1997,李登輝霸權,隨風而逝。新新聞,562:30-36。
南民,1987,輪流當主席 大家做莊家。新新聞,8:25。――,1990,民進黨家變上映中,國民黨內鬥將豋場。新新聞,161:18-23。
南民譯,1988,他們都在看著台灣—美國主要報紙對台灣政局的分析選輯。新新聞,46:73-74。
紀延陵,1990a,宋楚瑜幹麻這麼急?新新聞,147:16。――,1990b,關中被整肅,李煥有危機。新新聞,148:12。
――,1990c,李煥、蔣緯國將結成聯盟?新新聞,153:12。
――,1994,宋楚瑜靠著一罈醬缸打敗了吳伯雄。新新聞,384:42-43。
――,1996,這盤全力棋局中,有太多「宋楚瑜因素」。新新聞,475:34-35。
記者聯合採訪,1990,元宵節那一天夜裡,台北發生了什麼事。新新聞,154:16-25。
馬之駿,1998,李登輝要阿扁獨的是「出埃及記」。新新聞,617:31。
徐安義,1988,秦孝儀領軍 宮廷派進擊。新新聞,46:14-15。徐信之,1987,蔣經國出牌,中生代搶灘。新新聞,7:14-15。徐策,1988,李登輝接的了班嗎?46:42-47。
翁文靜,1990,阿港伯的記憶恢復了。新新聞,157:22。
張忠棟,1988,向宮廷政治說再見。新新聞,47:44-45。張菁雅、康依倫,1998,政治天王超人氣 扁迷、宋迷席捲全島。新新聞,615:22-27。陳柔縉,1990,驀然回首,李煥已在燈火闌珊處。新新聞,166:42-43。彭懷恩,1988,誰做黨主席最好?新新聞,46:34-36。童清峰,1988,王家驊這個人。新新聞,45:11。黃光芹,1994a,梁肅戎的回憶錄揭開政壇高層鬥爭秘辛。新新聞,394:25-27。――,1994b,李登輝的個人秀,可以嗅到總統選舉的味道。新新聞,404:24-28。
――,1994c,民選的新省長還在玩官派主席的遊戲規則。新新聞,407:72-73。
邱家宜,1996,午夜十二點半,宋楚瑜還在思考兩個他和李登輝的問題。新新聞,487:35-36。――,1997a,等了三天沒有善意回應,宋楚瑜決引爆政治大炸彈。新新聞,513:19-22。
――,1997b,李登輝在這道選擇題,選擇了愛將而不是權臣。新新聞,513:23-24。
――,1998,黃金十年?錯亂十年?新新聞,566:31。
莊勝鴻、陳建勳,1994,揹綠旗和國旗的運匠們,正在改變大台北街頭。新新聞,400:88-91。郭宏治,1988a,保守勢力一定抬頭—訪許信良。新新聞,45:50-51。――,1988b,這則電訊絕對正確。新新聞,46:48-49。
――,1988c,這種是怎能幾個人決定!--專訪趙少康。新新聞,46:53-55。
――,1996,李登輝功勞最大,老共與老美助選有功。新新聞,472A:30-31。
郭志榮、陳慧文,1998,2000年準總統候選人討論會系列三之二—顯微鏡下的宋楚瑜。新新聞,565:37-45。編輯部,1988,權力圓桌上的關鍵人物。商業週刊,8:26-32。
編輯部,1994,1994選舉之最。新新聞,404A:13。
陳哲明,1990a,林洋港請李登輝去找繫鈴人。新新聞,156:19。
――,1990b,四人不連心,八老解連環。新新聞,158:48-53。
陳敏鳳,1990,阿港伯在台北賓館那天下午。新新聞,157:21。
陳建勳,1996,「二月革命」完全記事。新新聞,469:66-68。
――,2000,喜歡熱鬧的台灣還剩什麼?卓越雜誌,676:19。
賴祖義,1988,俞國華變成了人質?新新聞,74:22-23。陶令瑜,1999,李登輝問宋楚瑜:你要不要駐外。新新聞,621:3。――,1997,從國發會開始,國民黨早埋下敗象。新新聞,560A:24-26。
錢復,2005,重回中美斷交現場。書與人,22:2-3。
陸鏗,1988,台灣將出現集體領導局面。新新聞,45:27。蔣介石,1972,總統告全國軍民同胞書。中央月刊,4(3):5-8。
謝忠良,1993,郝柏村敲響戰鼓,非主流絕地反攻。新新聞,323:12-16。
蔡宗霖,2000,李登輝VS.宋楚瑜。卓越雜誌,185:60-74。
關大功,1988,每個人都在問……。新新聞,46:16-19。關大功、李曉華,1988,少壯派聯手,黨中央震撼。新新聞,46:50-52。報紙:
戎撫天,1988/1/29。宋楚瑜奇兵突出。聯合報,第二版
――,1988/1/30。黨政一元化的小小周折—執政黨代理主席推舉經過。聯合報,第二版
李建豪、王銘義、張啟楷,1997/1/6。連宋面對面 有笑聲 宋未打消辭意。中國時報,二版。
吳心柳,1982/6/4。未名集 政府發言人。聯合報,第八版。
吳行健、劉淑婉,1996/12/23。宋楚瑜:402年後那些人怎麼不戰了。聯合晚報,二版。
吳邦珍,1997/1/1。宋楚瑜請辭省長、中常委。中國時報,一版。
吳崇韜,1996/12/20。許水德:黨內有共識,誰敢反對。聯合報,三版。
沈劍虹,1981/9/27。使美八年紀要。聯合報,第四版。
高惠宇,1979/1/5。宋楚瑜適才適用。聯合報,第二版。
夏珍,1996/12/19。調整組織 絕非衝著宋省長。中國時報,二版。
――,1996/12/29。李總統:有史來最成功的一次會議。中國時報,二版。
馬道容、蕭衡倩,1997/1/21。宋楚瑜辭意仍堅 連戰要他銷假上班。聯合晚報,一版。
張心如,1979/1/4。政院院會通過院長提議 任命宋楚瑜為新聞局長。自立晚報,第一版。
張世民,1994/7/9。牽成、虔誠。中央日報,第二版。
張昆山,1992/3/3。林洋港面告李總統:我不是繫鈴人。聯合報,第一版。
張瑞昌,1997/1/22。請辭待命。中國時報,一版。
張慧英,1996/12/24。宋楚瑜:位台灣護盤。中國時報,四版。
――,1997/1/1。曾是親密戰友,李登輝宋楚瑜漸行漸遠。中國時報,三版。
――,1997/1/9。總統府官員一夜等無人。中國時報,二版。
張慧英、羊曉東,1996/12/19。李登輝:憲改無誰剋誰的問題。中國時報,一版。
顏文閂,1981/10/7。一場熱烈的立委質詢與官員答辯。聯合報,第二版。
劉志聰,1982/10/24。索忍尼辛洞悉共黨伎倆 來訪有助提升我國形象。自立晚報,第二版。
黃玉振,1997/1/9。李宋今會面 省長去留將明朗。聯合報,一版。
黃自強、謝莉莉,1996/12/19。國民黨漏夜研商,凝聚國發會憲改共識。中央日報,一版。
黃寤蘭,1982/10/23。宋楚瑜善頌善禱 瓊芳登又驚又喜。聯合報,第三版。
黃鴻鈞,1997/1/1。連戰決慰留宋楚瑜 退回辭呈。聯合報,三版。
黃鴻鈞、楊克華、雷顯威,1997/1/22。「請辭待命」宋楚瑜銷假上班。聯合報,一版。
黃輝珍,1988/1/14。四小時內完成元首繼任 顯示鞏固黨政運作決心。中國時報,第二版
――,1988/1/29。展現過人膽識 一心為國為黨。自立晚報,第二版。
楊維敏,2000/3/19。李遠哲效應 發揮到極致。中國時報,五版。
廖福春,1997/1/1。李宋關係,摟腰夢已遠。聯合晚報,三版。
郭淑敏,1992/2/11。國民黨出現分裂危機。自立晚報,第一版。
葉惠欽,1997/1/1。新黨不排除與宋合作。聯合晚報,二版。
陳依玫,1992/2/11。謝:他打聽副總統人選。自立晚報,第二版。
陳翠蓮,1992/2/11。奪權之爭各方展現實力。自立晚報,第五版。
陳鳳馨,1996/12/28。李登輝:這是開國以來最成功的會議。聯合報,二版。
謝公秉,1994/7/9。李主席摟著宋楚瑜。自由時報,第二版。
鐘榮吉,1977/11/24。《新聞剪影》 國民黨中常會冷靜檢討輔選缺失。聯合報,第二版。
蕭衡倩,1996/12/20。被指賣友求榮,蕭萬長氣壞了。聯合晚報,二版。
――,1997/1/21。宋楚瑜可能「技術性」回任。聯合晚報,二版。
嚴智徑,1996/12/18。蕭萬長,閣揆活棋。聯合晚報,二版。
39位執政黨立委希望推請李總統代理主席,1988/1/19。聯合報,第二版。
七小時前通知毀約 美國政府行為荒謬,1978/12/19。聯合報,第二版。
中美談判代表團名單,1978/12/28。聯合報,第二版。
中常會做成重大決議 支持李登輝接掌大權,1988/1/14。中央日報,第一版。
片面報導高雄暴力事件 歪曲事實擾亂國際視聽,1980/1/26。中央日報,三版。
只要站的住腳 就該據理力爭,1981/10/27。中國時報,二版。
目擊高雄事件 騷亂八個小時 激烈分子逞兇 一八三人受傷,1979/12/12,第三版
有關高雄暴力事件 國外報導出入頗多,1980/1/25。自立晚報,二版。
行政院會通過院長提議 丁懋時任外部常次 宋楚瑜代長新聞局,1979/1/5。中央日報,第二版。
行政院蔣院長讚揚 金門防衛堅強進步,1978/5/9。聯合報,第二版。
吳三連介紹索忍尼辛 推崇為世界反共巨人,1982/10/24。自立晚報,第二版。
宋楚瑜何以勇往直前?1988/1/28。自立晚報,第二版。
宋楚瑜章孝慈評悉索氏演講 必能激起民心士氣 毋忘解救大陸同胞,1982/10/24。中央日報,第三版。
宋楚瑜提辭呈,1990/2/12。中央日報,第二版。
宋楚瑜善頌善禱 瓊芳登又驚又喜,1982/10/23。聯合報,第三版。
李宋會 辭官案可明朗,1997/1/9。中國時報,一版。
社論 新聞記者不應聽信片面的謊言,1980/1/26。中央日報,二版。
政院新聞局長 宋楚瑜真除,1979/6/8。經濟日報,第二版。
美使凌晨晉見總統 轉達華府所最決定,1978/12/17。中央日報,第二版。
美聯社駐台記者周清月 對陳文成案作不實報導,1981/9/24。聯合報,第三版。
孫運璿傳將受命組閣,1978/5/11。聯合報,第二版。
索氏演講鏗鏘有力 聽眾鼓掌三十餘次,1982/10/24。中央日報,第三版。
索忍尼辛洞悉共黨伎倆 來訪有助提昇我國形象,1982/10/24。自立晚報,第二版。
索髥昨結束中南部之旅 今天演講「給自由中國」,1982/10/23。中央日報,第三版。
高華德曾對國會同僚說明高雄事件真相 新聞周刊刊出宋楚瑜駁斥不實報導投書,1980/2/12,第三版
國民黨中央會通過重要黨務人事異動,1977/1/5。經濟日報,二版。
國民黨四中全會昨閉幕 選出二十七位中央常委,1979/12/15。經濟日報,一版。
執政黨中常會今停開,1988/1/20。聯合報,第一版。
執政黨籍國代發起連署 推舉李總統代理黨主席,1988/1/19。自立晚報,第一版。
康寧祥與宋楚瑜 昨在立院有爭辯,1981/10/7。自立晚報,第二版。
強調主權不容破壞 不姑息惡意的報導,1981/10/27。中央日報,三版。
救國團主任易人,1977/12/31。聯合報,第一版。
新聞局暫停其在我國內採訪權,1981/9/24。聯合報,第三版。
新聞剪影 國民黨中央人事傳續作調整,1978/1/3。聯合報,第二版。
蓄意歪曲高雄暴力事件真相的「黃色新聞」,1980/1/26。中國時報,三版。
增額立委發起連署聲明 資深立委多認時機不宜,1988/1/19。自立晚報,第二版。
蔣總統答美時代雜誌訪問強調 保護憲法維護民主法治,1985/8/27。中央日報,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