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來鴻:公民社會的抗議

  • 林楠森
  • BBC中文網台灣特約記者
反對協議的民眾在立法院外舉行抗議
圖像加註文字,反對協議的民眾在立法院外舉行抗議(圖來自中央社)

台灣一段時間以來抗議活動此起彼落,除了公民團體針對大埔圈地強拆及兩岸服貿易協議抗議不斷外,本周末通過網絡串聯的網民也將就洪仲丘案第二度走上街頭。

台灣的青年學生與公民社會是這一連串抗議的主要組成成份,本周在立法院外與警方流血衝突的抗議,青年學生的要求之一是希望能派代表進入立法院公聽會,了解與他們未來就業關係重大的服貿協議,立法院則拉下鐵門拒絕其進入。

而聲援洪仲丘案的群眾走上街頭,則是台灣從未見過的網絡大規模串聯。此一通過臉書及網絡串聯活動在第一次集結了三萬人包圍國防部後,本周末則將號召十萬人聚集在總統府前。

引起爭議的大埔強拆案,房屋雖已在上個月公民團體到台北上訪時被強拆,抗議者眼下則仍對包括總統馬英九及副總統吳敦義等作出如影隨行的抗議。

這些公民團體將抗議矛頭指向了剛連任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馬英九作為總統的民調支持率雖不到兩成,但他集黨政軍權於一身且同時掌握國會,則是台灣民主化以來少見的權力集中。

壓制

聲援大埔公民團體對馬英九如影隨行的抗議並不被當局容忍,在馬英九所到之處警方除了迅速架走抗議者外,並逮捕了對馬英九車隊抗議的大學教授。

Skip podcast promotion and continue reading
BBC 時事一周 Newsweek (Cantonese)

BBC國際台粵語節目,重溫一周國際大事,兩岸四地消息,英國境況。並備有專題環節:〈記者來鴻〉、〈英國生活點滴〉和〈華人談天下〉。

分集

End of podcast promotion

警方壓制抗議者也造成了一名台大碩士生頭部受傷,一連串的強力壓制引起了網絡上一種質疑:台灣現在也開始與大陸一樣"維穩"了嗎?

一些曾經在國民黨一黨專政時參與民主運動與社會運動者則說,眼下台灣的狀況令他們想起過去,他們形容現在的台灣雖無戒嚴之名,但卻有戒嚴之實。

就如同台灣解嚴前夕的許多群眾抗議一樣,近期這些抗議也得到了學者與文化界的聲援,比如台大經濟系主任鄭秀玲就兩岸《服貿協議》公開反對,並要求同官員辯論。

媒體引述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說他佩服鄭秀玲的勇氣,他說可能是鄭在台大比較不怕被"白色恐怖",因為現在只要稍有不同聲音政府就在經濟上截斷,「讓你活不下去。」

鄭秀玲等經濟學家對兩岸服貿協議的反對被馬英九形容是在造謠,馬英九並說這些高級知識分子反對理由不堪一擊,

聲援

針對兩岸《服務協議》的抗議活動,除了得到了包括台灣大學三個學院院長等學者及文化界知名人士的聲援外,另一個公開聲援者是馬英九聘任的國策顧問郝明義。

郝明義在兩岸服貿協議簽署後曾發表公開信質疑其黑箱作業,他在本周再度發表公開信並辭去了總統府國策顧問一職。

他在這封最新的公開信說,他這段時間一直沒有辭去國策顧問的理由之一是因有些政府官員與媒體,企圖把這次近乎於公民運動的政策辯論,標籤化與簡化為藍綠政黨對決,而他持續以國策顧問身份提出建議,多少可緩和這種標籤化與簡化思維作用。

郝明義在這封公開信中對馬英九說,他以一國總統之尊稱反對服貿協議意見不堪一擊,又以特定學者為目標稱其造謠,均極不得體。

他對馬英九說,用總統之尊在媒體上的龐大話語優勢,如此對待個別異議學者,令他聯想到的兩個可能:"不是獨裁,就是愚不可及"。

他這封公開信要求馬英九作為總統不能罔顧國家安全,破壞民主程序,錯亂政府體制。馬英九對此並無回應,僅通過總統府表示對郝明義的辭職予以尊重。

"台灣之春"

近期台灣的這一系列公民社會抗議活動,被政治評論員南方朔稱為"台灣之春",他認為眼下台灣已淪為一種選舉出來的暴政,並說人民應挺身自救。

這名在過去批判民進黨時曾被馬英九敬重,在馬英九上台後批馬意見已不再被馬接受的知名評論員,形容台灣眼下已退化回戒(解)嚴前,且不久後還會退化到白色恐布時代。

但他對台灣公民社會能對他形容的現況與未來起到的什麼作用,則顯得悲觀。

他說當局有龐大宣傳機器會幫其硬扯硬拗設定停損點,讓一切事情都被有效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一旦逾越了安全範圍,控制的媒體就會東拉西扯,將問題扯離焦點,或將別人污名化。

他的觀點是:台灣宣傳機器、媒體控制以及表演政治早已將台灣人民馴服化,當人們看到再大的不義也只是嘴巴上"訐譙"一下,當事情過了一切又都"船過水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