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開始 ------

※人的視覺是以橫向構圖為主
1.將主體與地平線安排在直幅較低處、或是橫幅偏一邊處時,會較有安穩的感覺
 反之則有稍稍有低頭俯視的感覺(有時會有較負面的聯想)

2.地平線呼應橫向構圖,因此一般遠景風景照以橫向構圖為主

3.橫向構圖中的主體若為縱向,另主體偏一邊可誘導人的目光橫掃視框

4.由於人眼以橫向構圖為主,遇到直向構圖時
  由於惰性所驅,大多避免使用上半部的視線
  因此大多將主體置於中間偏下的位置



※正方形構圖
1.強調中心點、完美平衡、無特定方向性
 因此適合放射狀、對稱的構圖

2.若是拍攝物沒有特定模式的排列,不強調任何一個方向,適合置於正方形的構圖中



※主體與背景的比例關係
 1.若是主體的形狀與視框形狀大小相同,可考慮讓主體填滿視框(主體為主)
  但一般來說,都是在主體旁預留部分的空間,避免將視線焦點過於靠近邊緣
   (容易被忽略)

  2.若是想強調主體身處的環境資訊,則增加背景的比例,或是拉遠鏡頭置入主體

 3.若是背景並無特殊之處,或是強調主體的臨場感,拍攝上則以主體為主

  4.以特寫鏡頭拍攝主體,強調主體上的局部細節資訊為主



※主體的擺放位置
 1.一般來說不會放在正中間,太過四平八穩的構圖缺乏趣味

 2.將主體偏離中心處,但不要過於靠近邊緣(視覺感知死角)

  3.若是主體在移動,或是形狀上有明確的方向性
  比較自然的做法是讓他朝視框中心移動,在即將前往處留下空間
    (一個往右移動或是方向性為右的主體,通常是置於視框左方)



※分割視框
 1.視框的分割目的在於各區域間的關連性

  2.小區域與大區域的比例相當於大區域與視框的比例,會給人一種和諧感

  3.黃金分割(一般的九宮格)
    費伯納契數列(每個數字都是前兩個數字的總和1 2 3 5 8 13…)

  4.不會真的去計算比例,而是靠經驗累積與直覺去掌握

  5.從兩個方向來分割視框時,兩條線的交叉點通常都是最適合擺放主體或焦點的地方

  6.大多數有用的分割都是直線,斜線可用於創造三角形空間



※地平線
  1.一般都是放在畫面偏低處(製造底座效果與穩定感)

  2.若是強調天空的變化,或是前景過於雜亂or無特色,則將地平線置於靠近下方邊緣處
,反之亦然



※框中有框(多重視框)
  1.框中有框為成功率最高的構圖方式,但也容易有落入俗套的危機

  2.主要用於強調、集中注意力、並加強立體感上,吸引知覺落入內框的主體中
    但穩定之餘也可能會變得較為生硬

  3.通常會將配合主體形狀選擇內框,讓兩者互相搭配

  4.顯現出人性對於『控制環境』的面相



※設計基本原則
  1.構圖本質上要去組織、有秩序地安排視框內所有可能的圖形元素

  2.兩大原則為『對比』與『平衡』

  3.人的視覺會追求平衡,但有時故意不以完美平衡構圖,也可以讓畫面更有趣

  4.創作者對於圖像的潛力以及應該達成的效果,要有明確的想法

  5.某些特定構圖會有特定的標準效果
    要去滿足或是挑戰這些標準,以創作者本人的意圖為主



※對比
  1.經由個人的觀察,喚起對主體的熱烈情感

  2.運用感官來體驗,運用智力來具體化,運用共感來呈現



※完形知覺(完形心理學)
  1.以全觀的方式探討知覺

  2.觀看整幅圖像或是畫面時,注意力會從辨別個別元素,瞬間跳躍到對整個畫面的掌握

  3.完形的知覺組織法則
    a.接近律:大腦會依據視覺元素彼此距離的遠近為他們分組
    b.相似律:據有相似外型或是內容的視覺元素,會被歸類在一組
    c.閉合律:排在一起的元素會形成一個概略的形狀
    d.簡易律:心智偏好簡單的說明(形狀、對稱與平衡)
    e.整體律:往同一方向移動的元素會被視為同一組
    f.連續律:心智會預測造型或線條往框外繼續延伸
    g.分離律:為了讓人們看到某個圖形,得讓這圖形從背景脫穎而出

  4.完形理論:
    a.浮現原理:影像中個各部分,原因資訊不足而意義不明,經觀察後顯現出意義
    b.具體原理:心智在資訊不足處自行填補某些區域使它變得完整(閉合律)
    d.多重穩定原理:當景深線索不足時,物體可能會自動轉化
    e.恆常原理:辨識物體時,不受方位、轉向、面相、尺度或其他因素影響

  5.卡尼札三角形:三個各缺一角的圓形,在人們眼裡看到的卻是一個三角形
                  http://goo.gl/Wm8My
                  構圖中某些部分令人聯想到特定形狀,有助於建立影像結構



※平衡
  1.構圖核心在於平衡的概念
    兩股勢均力敵的對抗力會形成張力,提供均衡與和諧感
    目光會去尋求兩股力道間的平衡,達成賞心悅目的目的
  
 2.力平衡:重力、槓桿、重量和支點
            圖中力的運作原理與力學法則十分相似

  3.對稱(靜態)平衡:力的安排以中心為準,各元素雨中心的距離相同
                      將主體置於中心(平衡點)上

  4.對比(動態)平衡:以不同重量和力道相抗衡,使影像更生動
                      一大一小兩種物件,可靠控制支點距離中心的位置來達到平衡
                      非常要求精準性

  5.是否要保持平衡,以創作者透過圖像想表達什麼的意圖而定

  6.有時當畫面不夠平衡時,眼睛會自行填補以產生平衡感
    這種過程中產生了視覺張力,可增加照片的動感
    或是吸引目光去關注過於平淡不受注目的區域

  7.失衡的圖像,也會造成觀看者不自覺渴望尋找失衡處
    而將目光集中在圖像上仔細觀察
    但同時也可能會給人矯揉造作的印象

  8.人們會將對重力的感受加諸於畫面上
    垂直線會表現出下拉的重力,平行線則是提供了承載重力的平台
    因為如此主要元素大多置於畫面的下方處,特別是在直幅構圖上



※動態張力
  1.偏離中心位置的主體,因眼睛企圖創造平衡而產生張力

  2.分歧的目光方向與物體動向是動態張力的關鍵

  3.太常使用會使得眼睛疲勞,很快的將目光轉向下一張

  4.將各種不同方向的斜線、對立的線條、以及任何能將目光引導向外的結構構成
    方向能夠互相抗衡更好

  5.不宜使用封閉圓形之類的結構



※圖形與背景的模稜兩可
  1.主體與背景的調性對比差異極大(EX:剪影),面積比例相似
    並且沒有太多線索透露出誰是主體時
    主體與背景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模稜兩可

  2.圖形與背景的模稜兩可,會造成畫面的抽象感、趣味感、視覺的交替與張力

  3.當模稜兩可的關係到達極致時,背景與主體的角色便會互換



※節奏
  1.當圖像中有好幾種相似的元素時,元素的排列方式可能會建立起具有節奏的影像結構

  2.視覺會去自動延伸具有相似性或是節奏性的元素
    讓它看起來比實際要上長

  3.每個節拍的循環若能引導視線移動,節奏感較強
    節奏需要方向與流動,才會生動

  4.上下移動的節奏較橫向移動容易察覺

  5.在重複物件的移動方向處加入其他不同的元素



※完形知覺(完形心理學)
  1.以全觀的方式探討知覺

  2.觀看整幅圖像或是畫面時,注意力會從辨別個別元素,瞬間跳躍到對整個畫面的掌握

  3.完形的知覺組織法則
    a.接近律:大腦會依據視覺元素彼此距離的遠近為他們分組
    b.相似律:據有相似外型或是內容的視覺元素,會被歸類在一組
    c.閉合律:排在一起的元素會形成一個概略的形狀
    d.簡易律:心智偏好簡單的說明(形狀、對稱與平衡)
    e.整體律:往同一方向移動的元素會被視為同一組
    f.連續律:心智會預測造型或線條往框外繼續延伸
    g.分離律:為了讓人們看到某個圖形,得讓這圖形從背景脫穎而出

  4.完形理論:
    a.浮現原理:影像中個各部分,原因資訊不足而意義不明,經觀察後顯現出意義
    b.具體原理:心智在資訊不足處自行填補某些區域使它變得完整(閉合律)
    d.多重穩定原理:當景深線索不足時,物體可能會自動轉化
    e.恆常原理:辨識物體時,不受方位、轉向、面相、尺度或其他因素影響

  5.卡尼札三角形:三個各缺一角的圓形,在人們眼裡看到的卻是一個三角形
                  http://goo.gl/Wm8My
                  構圖中某些部分令人聯想到特定形狀,有助於建立影像結構



※平衡
  1.構圖核心在於平衡的概念
    兩股勢均力敵的對抗力會形成張力,提供均衡與和諧感
    目光會去尋求兩股力道間的平衡,達成賞心悅目的目的
  
 2.力平衡:重力、槓桿、重量和支點
            圖中力的運作原理與力學法則十分相似

  3.對稱(靜態)平衡:力的安排以中心為準,各元素雨中心的距離相同
                      將主體置於中心(平衡點)上

  4.對比(動態)平衡:以不同重量和力道相抗衡,使影像更生動
                      一大一小兩種物件,可靠控制支點距離中心的位置來達到平衡
                      非常要求精準性

  5.是否要保持平衡,以創作者透過圖像想表達什麼的意圖而定

  6.有時當畫面不夠平衡時,眼睛會自行填補以產生平衡感
    這種過程中產生了視覺張力,可增加照片的動感
    或是吸引目光去關注過於平淡不受注目的區域

  7.失衡的圖像,也會造成觀看者不自覺渴望尋找失衡處
    而將目光集中在圖像上仔細觀察
    但同時也可能會給人矯揉造作的印象

  8.人們會將對重力的感受加諸於畫面上
    垂直線會表現出下拉的重力,平行線則是提供了承載重力的平台
    因為如此主要元素大多置於畫面的下方處,特別是在直幅構圖上



※動態張力
  1.偏離中心位置的主體,因眼睛企圖創造平衡而產生張力

  2.分歧的目光方向與物體動向是動態張力的關鍵

  3.太常使用會使得眼睛疲勞,很快的將目光轉向下一張

  4.將各種不同方向的斜線、對立的線條、以及任何能將目光引導向外的結構構成
    方向能夠互相抗衡更好

  5.不宜使用封閉圓形之類的結構



※圖形與背景的模稜兩可
  1.主體與背景的調性對比差異極大(EX:剪影),面積比例相似
    並且沒有太多線索透露出誰是主體時
    主體與背景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模稜兩可

  2.圖形與背景的模稜兩可,會造成畫面的抽象感、趣味感、視覺的交替與張力

  3.當模稜兩可的關係到達極致時,背景與主體的角色便會互換



※節奏
  1.當圖像中有好幾種相似的元素時,元素的排列方式可能會建立起具有節奏的影像結構

  2.視覺會去自動延伸具有相似性或是節奏性的元素
    讓它看起來比實際要上長

  3.每個節拍的循環若能引導視線移動,節奏感較強
    節奏需要方向與流動,才會生動

  4.上下移動的節奏較橫向移動容易察覺

  5.在重複物件的移動方向處加入其他不同的元素
    可提供必要的中斷,使畫面更有動感



※圖案、凹凸、大量
  1.大量的圖案具有節奏感,卻不具有方向性
    拍攝至邊緣的圖案,可讓人有延伸至視框外的錯覺

  2.由於圖案不具有方向性,因此比起主題來說當背景更適合
    在一群重複的圖案中加入一個對比強烈的主體
    可引導視覺方向令圖像變成有意義的構圖並強調主體

  3.斜射而而強烈的光源,可凸顯出物體表面的凹凸質感



※透視
  1.空間深度會影響照片的真實性

  2.透視牽涉到物體在空間中的外觀、以及與其他物體的關係

 3.透視所帶來的目光移動,會造成視覺張力與動感
    雖然可用來表現空間深度
    但過於強調透視感並不符合人一般的知覺
    反而在畫面上會較為缺乏真實感

  4.透視的主要變數:
   a.線性透視:平行的直線在透視的構圖下會交會於一點或多個消失點
                  視點位置決定線條收斂的角度
                  視點越低,直線線條與地平線的角度越小
                  焦距的位置也會影響線性透視
         廣角鏡頭包含較多的透視斜線,加強線性透視效果,望遠鏡頭則反之
      b.遞減透視:在不同距離上相似的物體,隨距離增加而逐漸變小
         可藉此強調距離與透視感
      c.大氣透視:霧氣會降低遠處景物的反差、淡化影調
                  使遠處物體看起來較不清楚
      d.影調透視:深色影調會使物體看起來向後退,反之則向前
                  遠處物體大多採用深色影調
   e.色彩透視:暖色向前、冷色向後
         遠處物體大多採用冷色&彩度較低的處理法
   f.清晰度:控制對焦,將遠處物體模糊,也可產生空間深度

 5.強化透視的方法:
   a.選擇能呈現長距離的視點位置
   b.使用廣角鏡頭貼近距離較近的部分,加強線性透視
      c.以冷色調背景襯托暖色調主體
      d.以點光源為主
      e.淺色在前、深色在後
      f.在遠近不同處各放置一個尺寸相似的物體,以利於辨識
      g.讓遠方對焦模糊不清

  6.減弱透視的方法:
      a.改變視點位置,讓不同距離的景物看起來像位於不連續的平面
    並且讓不連續平面的數量越少越好
   b.使用望遠鏡頭壓縮平面,減少線性透視
      c.使用暖色調背景襯托冷色調主體
      d.使用正面、散設且無陰影的打光
      e.讓畫面的影調一致,或是反轉前後位提高背景的明度
      f.整張圖像都有清楚的對焦
      g.降低霧氣與不清晰度Y



※視覺權重
 1.人的視覺辨識有特定的先後順序,稱為視覺權重

 2.常見的高度加權吸引目光的訊息性主體:
   a.人物的眼睛、嘴巴
   b.文字

 3.訊息性主體之外,還有訴諸情緒的主體
    包含色彩、圖像等
    但是會造成什麼樣的情緒與反應取決的觀看者的價值觀與喜好



※觀看與趣味
 1.人觀看圖像為跳躍性掃瞄式的方法
  從一個趣味點跳到下一個趣味點
  而有了視覺權重與觀看順序的問題

 2.人的觀看型態取決於觀看者本身的心態與想法
    a.自發性觀看:
     無特定目的,受新鮮感、好奇心、複雜度、不協調度影響
   b.目的性觀看:
     有特定目的的觀看,以特地訊息為主

 3.畫面中何處透露出最多訊息,受觀看者本身的儲備知識影響
  掃瞄路徑會反映出個人特質

 4.大多數人只重複掃瞄特定區域
  而不會去探索畫面中其他不感興趣的區域
  


※內容的強與弱
 1.不同類型的主題,會影響不同的拍攝手法

 2.強調事件真相的新聞攝影
    過度使用具個人特色的拍攝手法就不適當了

  3.如果主題強而有力只要使用直接處裡的方法即可
  構圖應務求實用,而非奇特


※圖形與攝影元素
 1.點:最容易引人注意
  線:指引和創造視覺動力時很有用
  造型:組織影像元素、帶來視覺結構

 2.最簡單的元素可以造成最複雜的結構
  造型與線條是緊密相連的

 3.基本造型:矩形、三角、圓形



※單點
 1.要讓點顯得突出,必須讓它和背景有某種程度的反差(影調或彩度)

  2.運用點需要做的最大考量是『擺放點位置』

  3.將點置於圖像中心會變得過於呆板
  但離中心越遠越需要正當的理由(特別是邊緣處)
  一般都是置於稍微偏離中心的位置,可造成適當的動態感


※多點
 1.兩個的點會製造出距離感,有助於度量視框
  兩點間的關係強度,取決於他們對於畫面的主導性

  2.兩點間會有無形的直線,為最主要的互動關係
  線的長度、方向、角度會影響畫面構圖
  線的方向主要是從較強的點→較弱的點→畫面邊緣的點
 
 3.點的數量一多,兩點間的關連性會變得薄弱
  而且會因完形知覺的因素圍成一個造型
  這些造型可能會排擠畫面中其他區域,破壞構圖的設計

  4.要以人工的方式將點的位置隨機排列是很困難的
    創造混亂卻又要保有凝聚力,比建立秩序還要困難



※水平線
  1.以視覺來定義線條,『對比』是最重要的角色

  2.線條與點一樣,會建立起『位置』這個靜態特徵
    但也包含了『方向』和『沿著線條長度移動』的動態特徵

  3.視框也是由線條構成,也會使用視框邊緣來比對畫面中的角度和線條

  4.線條的聯想與特徵:
      a.水平線:平靜、平穩的感覺
      b.斜線:不平衡、動態感
      c.鋸齒線:讓人振奮
      d.強烈清晰的線條:表現大膽
      e.薄弱彎曲的線條;纖弱
    不過無論如何主體還是佔了壓倒性的地位

  5.水平線是構圖基礎,讓人聯想到地平線
    雙眼習慣左右掃瞄,水平線看起來最舒服
    地平線為最基本、最熟悉的參考線
    由於重力感,水平面用來提供支撐的底座
    水平線表現出穩定、重量、平靜、安穩
    不過這些特性要在主體內容資訊不多時才會變得重要



※垂直線
 1.單一的垂直造型比較適合放在直幅構圖中
    一連串的垂直造型會創造出水平結構,而更適合橫幅構圖

 2.垂直線的方向有兩種:向下呼應地心引力、向上脫離地心引力

  3.與水平線相反,讓人聯想到速度和動感

  4.數個垂直線讓人想像到屏障,表現出強度和力度

  5.拍攝時會被拿來和視框的垂直線做比對

  6.水平線和垂直線的力道互相垂直,形成均衡感
    創造出最基本的平衡感



※斜線
  1.在不需依賴地平線或其他基準線的圖中,可注重的元素為線條的角度

  2.斜線帶來強力的動感、方向與速度,還有生命力與活力

  3.斜線與框緣的夾角角度越大,活化效果越強烈
    多條斜線若是相對角度都很大、卻各不相同時,效果最強烈

  4.斜線帶來空間深度與距離的聯想
    兩條斜線彼此靠近時這樣的想像更為強烈
    可創造出空間深度

  5.視框內斜線方向的改變,可產生更多內部互動

  6.斜線可強烈的帶動目光的移動,讓人去注意容易被忽略的人事物
  (EX:過大的背景與過小的人物,可靠斜線去指引目光)


※曲線
  1.可將曲線想像成一連串角度不斷改變的直線
    具有節奏感,動感、加速感較為強烈

  2.對曲線的聯想:溫和、流動、優雅、高貴、平順流暢
    可引導控制觀看者的目光移動

  3.可使用許多點或是短線來製造曲線



※目光方向
  1.人的目光方向非常容易引導觀看者的視覺移動方向

  2.當目光方向指向視框外的位置,可用以創造模稜兩可的效果



※三角形
  1.三角形是最常用的構圖,一來是常見、二來是很容易組成三角形
    同時具有動態(斜線和角)以及穩定(一邊為水平底座的話)的組合

  2.只要有兩條線就夠了,第三條可以用假想的(或是視框代替)
    也可用三個充滿內容、性質、大小相似的趣味點組成(EX:人臉)

  3.線性透視很容易組成三角形
    底邊位於圖像底端,也是三角形最穩定的擺置
    但也不似正方形或矩形佈局那樣沈重

  4.倒三角形給人較不穩定、較積極、的聯想
    頂端的指向更為明顯
    象徵極不穩定的平衡,讓人對張力有所期待

  5.靜物照和團體照中,可將將最小的物件置於倒三角的頂端(下方)
    主體太過於平淡無奇的狀況下也可使用此技巧

  6.靜物拍攝、新聞攝影中十分常見三角形構圖
    可用來清楚呈現主體、形成明確的影像



※圓形和矩形
  1.圓形把事物包起來,讓觀看者注意往內看
    能夠強烈吸引觀看者的注意,但容易使周圍的事物被忽略
    圓周附近會產生流轉(旋轉)的輕微暗示

  2.圓形其他還有彎曲的橢圓、扁圓、彎曲的環狀等
    在某種程度上,眼睛會將橢圓視為圓形

  3.矩形多見於人造物中,自然物較少
    構圖上很容易用於分割視框
    最常用的方法是對齊視框的水平和垂直線(需精準)

  4.矩形讓人聯想到重力、堅固、準確,還有強烈的限制感
    另外給人明確的規律性
    特別常納入強調平衡和比例的設計中
    但也很容易變得呆板、不靈活
    正方形更是將這些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

  5.矩形的拍攝必須從正面水平角度
    構圖本身非常中規中矩、或是需經過深思熟慮



※視覺動力
  1.眼睛容易受線條或是暗示的線條移動
    可利用這點去引導觀看者依照特定方式觀看

  2.引導視覺路徑的線條,需有清晰的方向與動作
    一條或是多條以上的斜線彼此收斂就有這樣的效果
    曲線則會產生移動感,速度與加速感

  3.圖像上的線條分為兩種
      a.真實的線條
      b.暗示的線條(點、短線的對齊)

  4.物體移動的方向、眼神的方向也包含方向與動量的聯想



※對焦
  1.對焦處的物體最清晰,也最顯眼
    但是是否要將對焦點置於主體上、或是主體的何處
    就要看創作者想表達什麼

  2.從不清晰到清晰的過程,也是是方向性暗示的一種

  3.一般廣角鏡頭拍攝的大多為整幅清晰的畫面
    望遠鏡頭則是讓前景或是背景模糊等景深比較大的作品



※動態
  1.在適當的情況下,動態模糊可表現動態和現實感

  2.一味追求清晰的照片是沒有必要的



※光學(廣角鏡頭和望遠鏡頭)
  1.鏡頭焦距的長短連帶改變圖的線性結構、空間深度感、影像大小尺寸等視覺感
    並且影響觀看者投入景象的程度

  2.廣角鏡頭
   a.焦距較短、視角較大
   b.讓透視更加明顯(空間深度感增加)
        若是無前景存在,則只是讓空間變得更寬闊,無空間深度效果
   c.容易製造斜線與動態張力
   d.更加強調視點位置的存在,讓觀看者更容易置身影像中
   e.邊緣處的物體容易因為過度變形而成橢圓狀
      f.明快、臨場感、但結構較為鬆散
        常用於電影中的主觀鏡頭(參與事件感)

  3.望遠鏡頭(長焦距鏡頭)
      a.焦距較長、視角較小
      b.壓縮影像中各平面來降低空間深度感
      c.只看到的影像中特定部分,簡化線性結構,精簡圖形結構
      d.著重於水平線和垂直線
      e.讓兩個以上的物體並置對照
        藉由壓縮空間的效果拉近兩物的距離
      f.造出更客觀冷靜的觀賞角度,拉看觀看者與主體的距離
      g.去除畫面中分散注意力或不平衡的元素
        並容易將元素達成精準的平衡
      h.畫面不變形,有時會有些呆板、不活潑
      i.較為客觀、非臨場感
      j.遠景照有種將主體的平面面向相機向上傾的感覺


※曝光
  1.曝光量的多寡可控制對於主體的分散或是集中注意力

  2.目光較容易集中在曝光量正常、或是較亮的區域

  3.廣角的典型設計讓進入影像中央的光多過於四角的光線
    造成目光較為集中在中央的情況

  4.目光的兩大圖形元素應用:剪影(以亮部為準曝光)
                            朦翳(擴散的輪廓與望外散放的強光)


要稱頌原創性很容易,只消暗示傳統處理手法有多平凡又多乏味。事實上,這個教人要追
求與眾不同的忠告,本身就有流於陳腔濫調之嫌。攝影原本就有鼓勵原創的傾向,但若只
是為了不同而不同,就很危險。不同並不一定就比較好,若沒有足夠的理由和技巧,它就
只是個差勁的目標。那些處理手法之所以會變成傳統,是因為一般而言他們行得通,而在
攝影中,有許多情況需要的是精湛的技巧,而不是不尋常。


------ 文章結尾 ------

[複製網址] [開新視窗] [加到我的最愛] [檢舉短網址] [QR條碼]



服務條款 - 完全手冊 - 加入會員(免費) - 聯絡偶們 -

© PP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