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米恰恰」到底表現好不好?

「寶米恰恰」是我的第一部電影長片,敘述一對雙生姐妹在成長中,擺脫那張相似的臉、成為自己的青春故事。寶米在兩部好萊塢大片「普羅米修斯」和「蜘蛛人」之間上映,期間還有異軍突起的大黑馬「熊麻吉」。

「寶米恰恰」因為片名奇異,全由新人擔綱,而導演也不是個咖,在宣傳時十分辛苦。加上泰利颱風來襲、學生都在期末考的檔期更是不利,首周票房開得極慘。雖然如此,寶米還是在觀眾的口耳相傳下,在少數一兩間戲院裡,靠著幾乎天天爆滿的晚場觀眾們,撐了整整一個月。

那是個神奇的經驗,「叫好不叫座」和「完售」,兩個不同方向的形容詞,竟然一次都讓我體驗到了。我們劇組跑映後QA也跑了整整一個月,天天去,有時候一天還去好幾場。我喜歡我的觀眾們,從他們的眼神和笑容裡,我知道他們真心喜歡寶米,有從寶米這部電影裡得到感動與力量。

「寶米恰恰」製作包含宣傳預算,花了將近兩千萬元,公部門的補助佔了快要三分之一。而我們的全省票房大約是四百多萬,我可以毫不回避地說,寶米無疑是賠錢的。但有不少圈內的長輩與朋友們就是一直在安慰我:「寶米恰恰其實不算表現不好。妳不要不開心。」

我們來看看這話怎麼說。

第一、寶米是我的第一部電影長片。新人的第一部,貴在真誠,賺credit遠比賺錢重要。每個導演都要有第一部片來證明,自己是可以拍電影的。寶米的口碑不俗,以低成本挑戰合成特效,成功打造新人。當不叫座時,至少要叫好。這點寶米有做到。

第二、寶米是小品文藝片,小品文藝片在台灣表現得好,平均來說,就是幾百萬票房。以這點來說,寶米並沒有賣不好。

第三、寶米不是大製作、也沒有大卡司,不灑狗血也不煽情,也不夠「本土」,觀眾群本來就有限。在這樣有限的觀眾群裡,寶米幾乎都有掌握了,所以不能說是一敗塗地。

是呀,他們說的我都很難反駁。他們還說,我初入此行,若這一點點失敗也看不開,將來很難再走下去。我輩的電影人所處的時代以比上一輩好很多很多,市場復甦了,觀眾漸漸回來了。我們不用像前人那樣苦熬一輩子、說不定還得不到一個賠錢的機會……。我到底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我不能說我不滿意,只能說我很焦慮。「寶米恰恰」映演的這段期間,我站在票口,看著觀眾們如何選擇他們想看的電影,我真的很焦慮。

這是一個極端的世代。要嘛就拍很大的、不能不大量放映的大片,不然就拍很小的、少放一點也無所謂的小片。要嘛就非常的世俗、商業,不然就極盡藝術,千萬不要落在尷尬的中間。雖然這個理論在學校時就聽老師講很多次了,但親眼所見感覺還是非常不同。

這個震撼是什麼?就是身為創作者的矛盾。我們當然都盡量拍我們自己想看的電影,誠實是我們在創作之路上的基礎條件。但如果我發現,我想拍的電影,就剛剛好落在這個尷尬的範圍裡,那又能怎麼辦呢?

當然,我不能去抱怨一個自由市場,只能檢討:為什麼觀眾不買我的票?但當我發現,觀眾進戲院想看大場面的聲光刺激,但台灣的市場、製作條件和投資意願卻負擔不起這類大片;當我發現,這已經是個大師後的信仰崩解時代,人們也不太關心藝術片那種深沈悸動、也不再關心生存的疑惑與意義時,我怎能不焦慮?

這已經無關票房好不好了,原來才拍第一部片的我,已經飛也似地來到人生選擇的叉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