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從視覺錯覺圖理解他人的看法/畢仙蓉


    
     有一張視覺錯覺圖,倘若把注意力放在中間白色花瓶上,看到的就是個「花瓶」;一旦開始注意花瓶以外的黑影部分,那麼將發現原來左右各有一張側臉。
     可是人常因為自己的情緒而無法理性的關照事情全面,硬是執著在自己的認知裡面。很多時候我們說要「忍」,一味喊著:「忍!」會不會有些自欺欺人?不必忍得那麼可憐、那麼痛苦,只要打開自己的視野與心胸,便會發現別人站的角度,視野挺不錯,而他對我們所作的判斷也確實不無道理。
    或許我們還是會在心裡嘀咕對方:「你根本不了解我,就隨便對我下斷語。」但誰叫我們做的是讓對方有機會從另一個角度評論我們的事呢?所以,當我們與誰發生爭執,不妨想想視覺錯覺圖,調整作法,藉由作法讓對方看見我們的善意。
      還有一張視覺錯覺圖,同一張圖,有人看到的是一個少女的側臉,她的脖子上繫著一條紅絲帶,帽子上還停了一隻貓咪。但有人看到的是一個像童話故事裡的老巫婆,原本繫在少女脖子上的那條紅絲帶,成了老巫婆邪惡的唇。
    究竟哪一個才是原創者想表達的圖像?或許都是。這種視覺錯覺圖正好告訴我:與人衝突時,不要一味堅持自己是對的,也不要一味認為對方傷害我們,說不定對方也跟我們一樣認為他才是對的,而我們傷害了他。倘若在衝突中,我們覺得自己受了傷害,不要覺得自己可憐而對方可惡,因為這只會使我們更不快樂且於事無補;不妨想想:對方對我們的判斷,應該是出於他所見,即使他所見的並非真實的我們(也就是說我們並非他所誤解的那樣),那麼我們應該警惕自己:是不是哪裡呈現不完美而使對方誤解?唯有反躬自省,才能使自己放下怨恨也使自己進步。別管對方是否仍自鳴得意──以為他自己在這場衝突裡戰勝了,至少我們的靈魂更高尚,而實際也獲得更多了。
      世間能遇到相知相惜的人並不容易,連至聖先師孔子都曾誤解愛徒顏回:周遊列國時,來到陳、蔡之間,七日無米飯可進食。顏回終於要到白米,下鍋煮至快熟時,即掀起鍋蓋抓了些往嘴裡塞──這一幕被老師看到,以為他不禮貌,竟然偷吃。後來孔子在旁敲側擊下得知是自己誤會了善良的學生(原來他擔心已染上灰的米飯給他人吃不好,丟棄了也可惜,於是自己吃了 )
      所以,不要期望人家體諒我們,但要感恩愛護我們與珍惜我們的人(即使這些人也有部分是在誤解我們之後才改變 )。除此之外,更不要作個敲邊鼓的人(從旁幫腔、助勢 ),因為不明就裡地指責他人或是替人答腔,除了真相揭曉後,會使自己難堪,也顯示個人以偏概全的狹隘見識。
    一個把老婆推向海裡的男人,他得到眾人咒罵,卻使女兒動容,為什麼?因為妻子罹患不治之症,且不久於人世,就在夫妻同遊當天發生船難,一艘救生艇只剩一個位置可容納時,先生當立即把愛妻推向海裡,自己喊著:「我一定會好好把女兒養大!」多年後父親病故,女兒從父親的日記中讀到他對母親的思念與承諾,特別是這一句:「我多想和你一起沉入海底,可是我不能……我還有對咱們女兒的教養責任!」
      判斷一個人,如果僅是從他作的一件事就可下斷語,那麼中國怎會有「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麼一句智慧的話語亙古流傳呢?時間,可以讓我們較清楚的認識一個人,更可以讓我們知道可敬可愛的人多半來自他們長時間的真心與努力。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