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投書】幼教現場到底在學什麼?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很多人對幼教有一個既定印象,就是「陪孩子玩、學注音、數字」。每次當我跟朋友提起,幼教不應該刻意去教這些時,朋友都會帶著懷疑的眼神問:「那不然是要學什麼?」

學什麼?幼教現場有多種課程模式,像是單元、主題、方案等等。

舉例來說,我們這學期有個主題是「豆豆國」,老師會先擬出課程計畫,畫主題網。

但在主題開始時,因考量幼兒興趣,我會跟孩子們討論主題未來的走向。透過問題:「我們要開始研究豆豆,那你們想做什麼事情呢?」

討論過後,請孩子們將想法畫下來,並讓孩子們分類。

之後我們從認識豆豆的種類開始,孩子們實際觀察不同的豆子,用圖像記錄不同豆子的特徵。我們也請廚房阿姨讓大家參觀磨豆漿的過程,孩子因此對於磨豆漿產生極大的興趣,討論過程,有孩子提出「我阿嬤也會磨豆漿!」。詢問之下,阿嬤有一台全自動磨豆漿機,我們便跟阿嬤借了機器,讓孩子們分組進行實際磨豆漿的體驗。

除了研究不同的豆豆料理,我們也自己種豆子。先從繪本《小布種豆子》中汲取共同的先備經驗,再開始種豆子。

後面的活動我就不贅述了。

簡單來說,透過這樣的活動,孩子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喜歡做的事情。在這些活動中,孩子們習得的不是知識類的訊息,而是帶得走的能力,這些能力,是一輩子都受用的。比如說,觀察豆豆時,運用到的是觀察與記錄的能力。研究豆豆料理時,孩子們學習正確使用工具,學習分工合作。在種植豆豆時,學習照顧豆豆,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等等。

有人會問,那注音跟數字呢?我們不刻意去教,但在孩子們研究的過程,他們需要記錄,或是閱讀時,自然而然會想認識更多字,或是數字。這部份主要是一個全語文的概念(可參考這裡)。

其實除了主題活動時間,一整天下來,每個時刻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有所學習。每當孩子起爭執時,我們鼓勵他們去聽對方的聲音,去跟對方溝通;每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我們鼓勵他們思考解決方法,而不是向老師尋求答案;每當孩子覺得傷心難過時,我們接受他們的情緒,給他們可以傷心的時間與空間。

太多太多了。

我們希望幼教是全人教育,是培養出完整的一個人。無奈的是有太多人不了解現在的幼教。

前幾週,為了反對幼照法修法,我們到國會拜訪立委,請求陳情。

其中一位立委助理說:「阿可是我小時候學的也是注音符號跟數學啊,我現在有比較笨嗎?」

我回答他:「我們都曾經是學生,做為學生,你希望是老師單方面的教,你只需接收。或者,你可以研究自己想研究的事情,並且從中習得能力?」

他沒有回答。

我又說:「既然我們可以讓我們的教育變得更好,為什麼不往更好的方向走,而是停留在原地呢?」

這個問題,也提供大家思考。附上教育部統整性課程的影片實例,只需花上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就能顛覆你對幼教的既定印象。

【後記】

這篇原本是在PTT上回應網友提到「教師證只是一張紙,小五小六之前的年紀真的不用到需要教會什麼知識,你有辦法讓小孩乖乖坐好、做自己的事、畫畫圖、翻故事書,你就是100分的老師了。」教育從來就不是件簡單的事情,但許多人想得太簡單了。

這陣子幼照法擬修法第15、18條法,第15條擬開放未具教保服務資格人員進班協同,第18條擬刪除大班需至少有一名幼教老師的規定。許多教保員說:「我在現場有十幾二十年的經驗了,難道我還不夠專業嗎?」

是,我相信您有專業!但是,不能因為如此,就降低最低門檻,卻可能讓另外一群沒有專業、沒有能力的人進到現場。

我反對修法,是因為我認為孩子的教育不能冒這個風險,而不是否定教保員的能力與專業。我們應當思考的是,如何在不影響孩子受教權的前提下,解決教保人員所面臨到的問題,並共同提升幼教環境的品質。

若您也認為孩子的受教權是最大的前提,若您也認為孩子的教育不能承擔這樣的風險,請您一同關注這個議題,一同為孩子發聲!

更多相關訊息請關注「教保合作成長協會」。

(作者為桃園縣公幼代理教師)

瀏覽次數:15157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延伸閱讀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