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內政部統計處,1999,《中華民國88年內政統計年報》,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統計處,2000,《中華民國89年內政統計年報》,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統計處,2001,《中華民國90年內政統計年報》,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統計處,2002,《中華民國91年內政統計年報》,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統計處,1995,《中華民國82年臺灣地區殘障者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統計處,1996,《中華民國83年臺閩地區殘障者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統計處,2001,《中華民國89年臺閩地區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1997,<如何協助我們永遠的寶貝>,http://disable.yam.com/resource/life/retard/retard05.htm。2005/3/23。
王中天,2003,<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概念、源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42(5):139-163。王欣宜,1998,<智能障礙者的工作社會技能與工作適應>,《特殊教育季刊》69:17-28。王國羽,1994,《以次級資料分析未來殘障福利資源設定優先順序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殘障聯盟。
古允文、詹宜璋,1998,<台灣地區老人經濟安全與年金政策:社會排除觀點初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0(2):191-225。正中書局 編著,1998,《他不笨,他是我朋友》,台北:正中書局。
江亮演、余漢儀、葉肅科、黃慶鑽 編著,2001,《老人與殘障福利》,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世界銀行,2001,<中國簡訊>,《世界銀行註中國代表公共資訊》,12(5):32-37。
朱雲鵬,2002,<以開放、融合及現代化提升台灣的社會資本>,www.issp.sinica.edu.tw/chinese/researcher/economic/ypchu/910225.pdf。2004/11/12。
李文益,2003,<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社會資本理論的詮釋>,《教育社會學通訊》47:12-17。李永昌,2000,<轉銜教育>,《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心理。
李國隆,2002,從社會正義看身心障礙者工作權相關法規之保障,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欽湧,1994,《社會政策分析》,台北:巨流。
何華國,1994,《台灣地區殘障者支持性就業適應問題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勞委會。
何華國,1995,《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邱滿豔,1998,<智障者職業輔導方式初探>,《社區發展季刊》82:212-219。
邱瑜瑾、許素彬, 2003,<國中身心障礙學生轉銜服務之研究—社會體系觀點>,《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7(1):99-161。吳劍雄,2002,<身心障礙者就業對策之探討>,《勞工之友》597:17-19。吳爾敏,2003,公立教養機構成人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服務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月清,1998,《身心障礙者福利與家庭社會工作---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五南。
花敬凱,1998,<自然支持:重度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的新趨勢>,《特殊教育季刊》69:8-16。周新富,2003a,<家長參與子女教育之研究與實務>,《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1:69-92。周新富,2003b,<家庭社會資本組成構面及其學習結果之關係>,《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3(2):85-112。
林宏熾,1998,<身心障礙者之生涯訓練與發展---就業轉銜面面觀>,《就業與訓練》16:25-33林德惠,1997,台灣省啟智學校高職部畢業生職業適應能力與就業安置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寶貴 編,2000,《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紀佳芬,1998,<身心障礙者的就業安置>,《政策月刊》37:19-20。紀佳芬、林毓堂、劉子歆,1999,<應用職業分析資料篩選身心障礙適任之職業類別>,《職能治療學會雜誌》17:44-59。香港青年協會,2002a,《社會資本之慈善捐款、義務工作及社會參與的狀況研究》,香港:香港青年協會。
香港青年協會,2002b,《社會資本之網絡連繫、信任及互惠狀況的研究》,香港:香港青年協會。
徐享良,1997,《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心理。
張大同,2000,<淺談身心障礙者職業訓練及就業安置>,《就業與訓練》18:18-24。張世雄,2001a,<西方社會福利思想的四個傳承----當代社會救助政策思想脈絡的探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5(1):99-144。張世雄,2001b,<社會救助、新貧窮問題與多層次---多面向分析>,《社區發展季刊》95:55-71。張幼慈,2002,我國身心障礙者就業保障之研究-以定額進用制度為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編,2000,《智能障礙學生輔導手冊》,台南:台南師範學院。
郭俊偉,2004,身體.權力.醫療化:探討小兒科醫師之論述場域,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如,1999,喜憨兒也是快樂上班族 — 台灣心智障礙者就業現況之探討,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亭伃,2002,重度智能障礙成人階段生涯轉銜服務之研究—以台北市立陽明教養院為例,彰化師範大學特教系碩士論文。陳思妤,2004,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家長對其子女未來生活需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教系碩士論文。陳飛燕,2000,<智能障礙者的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之探討>,《就業與訓練》18:14-17 。陳餃眉、陳志章,2002,<台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措施檢視與未來展望>,《社區發展季刊》97:16-22 。
陳惠萍,2002,常體之外 --「殘障」的身體社會學思考,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靜江,2002,<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模式>,《就業安全》1(2):88-94。陳樹強,2003a,<社會排除:對社會弱點群體的重新概念化(一)>,http://big5.china-labour.org.hk/big5/article.adp?article_id=3749。2004/11/02。
陳樹強,2003b,<社會排除:對社會弱點群體的重新概念化(二)>http://big5.china-labour.org.hk/big5/article.adp?article_id=3751。2004/11/02。
陳麗如 王文科 林宏熾,2001,<高中職特殊教育學校(班)學生離校轉銜服務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0:23-45。陳麗鐘,2001,雇用身心障礙者之動機與行為,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鈕文英、王欣宜,1999,<輕度智能障礙就業青年工作社會技巧訓練效果之研究>,《師大學報》44(1&2):19-41。
黃昭侃,2004,特教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學生職業適應預測因素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國庭,2002,<教師在身心障礙者的轉銜教育中應扮演的角色>,《國教輔導》41(3):56-61。黃毅志,1996,<台灣地區民眾地位取得之因果機制>,《東吳社會學報》5:213-248。
楊 團,2003,<社會政策的變遷和研究走向>,
http://www.social-policy.info/1023.htm。2004/11/02。
葉永文,1998,《排除理論》,台北:揚智。
葉肅科,2002,<身心障礙者福利與人權保障>,《社區發展季刊》99:363-377。葉肅科,2004,<外籍配偶家庭: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133-149。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熊瑞梅,2002,<評Nan Lin, Karen Cook, and Ronald S. Burt eds.(2001)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Research>,《台灣社會學刊》27:207-215。
劉少杰,2002,《後現代西方社會學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民專,2002,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升學與就業轉銜服務需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教系碩士論文。劉海平,2004,異國婚姻,折翼家庭—單親外籍配偶家庭問題與政策規劃,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碧玲,2001,<學會三件事---給讀啟智班的女兒>,http://www.culture.gov.tw/91poetry/05.htm#901。2004/10/07。
蔡必焜、王俊豪,2003,<社會資本與永續社區發展:概念探討與研究議題>,http://www.extension.org.tw/book/01_92-3.1.doc。2004/10/21。
蔡吉源,1995,<論台灣地區社會資本、社區意識與社區社會之重建>,《台灣經濟》228:1-11 。
謝宗學,1999,<殘障權利運動--中、美兩國經驗的比較>,http://disable.yam.com/history/taiwan.htm。2005/05/17。
鄭耀男、陳怡靖,2000,<台灣地區家庭背景對就讀公/私立學校與受教育年數的影響:並檢證文化資本論、財務資本論、社會資本論之適用性>,《國民教育研究學報》6:103-140 。
鮮皓,1999,台北市大安區漢堡炸雞速食店對智障者支持性就業之意見調查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蕭玉煌,2002,<協同跨越障礙 促進權益福祉---身心障礙者福利政策首思與前瞻>,《社區發展季刊》97:3-15 。簡明山,2002,智障者支持性就業主體性之行動研究,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蘇盈宇,2003,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就業轉銜服務現況與需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教系碩士論文。外文部份
Adler, Paul and Seok-Woo Kwon , 2000, “Social Capital: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Knowledge and Social Capital. Boston: Butterworth Heinemann.
Albrow, Martin, 1999, Sociology: The Basic. London: Routledge.
Armstrong, M. ,1993, “Global Harmony for Human Equality: Agenda for Action.” Asian Conference on Mental Retardation 11 th ed. Korea: Seoul.
Atinkson, A. B., and J. Hills, eds., 1998, Exclusion, Employment and Opportunity. Center for Analysis of Social Exclusion,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Baker, W. , 2000, Achieving success through social capital. Francisco: Jossey-Bass.
Berg, B. L.,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ernice, A. P., 2001,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in the Live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in Handbook of Disability Studies. Gary, L.A., Katherine, D. S. and Michael, B. ed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Bonnewitz, Patrice, 2002, 《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孫智綺譯。台北:麥田。
Bourdieu, P., 1987, “What Makes a Social Class?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istence of groups.” Berkeley Journal of Sociology 32:1-17.
Burt, Ronald S.,1997, “The Contingent Value of Social Capital.” Administration Science Quarterly 42:339-365.
Bussemaker, J. , 1999 , “Introduction: The Challenge of Citizenship in Late Twentieth-Century Societies .” in Bussemaker, J. eds. , Citizenship and Welfare State Reform in Europe. London: Routledge.
Coleman, J. S. ,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95-120.
Coleman, J.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leman, J.S., 1990, 《社會理論的基礎》,(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鄧方譯。台北:五南。
Colin, B. and Geoff, M., 2001, “Disability Culture: Assimilation or Inclusion.” in Handbook of Disability Studies. Gary, L.A., Katherine, D. S. and Michael, B. ed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
Crabtree, B. D., and Miller, W. L., 1992,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David, J., 1990, 《社會學》,(Sociology)。劉雲德譯。台北:五南。
David, W. Steward, 2000, 《次級資料研究法》,(Secondary Research)。董旭英、黃儀娟譯。台北:弘智。
Fine, Ben., 2001, Social Capital Versus Docial Theory . New York: Routledge.
Hann, A. D., 1999, Social Exclusion: Towards a holistic understands of deprivation. Villa Borsig Workshop Series. Deutcshe fur internationale entwicklung.
Jean, F. R. and Henri , J. S.,2001, “Inclusion/Exclusion An Analysi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eanings.” in Handbook of Disability Studies. Gary, L.A., Katherine, D. S. and Michael, B. ed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
Lin, Nan, 2000, “Inequality in Social Capital.” Contemporary Sociology 29(6):785-795.
Lin, Nan, Karen S. Cook and Burt Ronald S eds., 2001, Social Capital :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 Aldine de Gruyter.
Morris, Lydia ,1994, Dangerous Classes: The Underclass and Social Citizenship. London: Routledge.
Neuman, W. Lawrence, 2000,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4th ed.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Oppenheim, Carey and Lisa Harker, 1996, Poverty: The Facts 3rd ed. London: CPAG.
Putnum, R. D., 1993,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American Prospect 13:35-42.
Room, Graham, 1995, “Poverty in Europe: Competing Paradigms of Analysis.” Policy and Politics 23(2):103-113.
Serageldin, I. and C. Grootaert ,2000, “Defining social capital: an integrative view” in Social capital: a multifacet perspective. Washington, D. C.: The World Bank.
Silver, Hilary, 1994,“Social Exclusion and Social Solidarity:Three Paradigms.”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133(5/6):531-578.
Tutty, M. L., Rothery, M., and Grinnell, R. M. eds.,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Social Workers. London: Allyn and Bacon.
Wendy, Stone. and Jody, Hughes, 2002 “Social Capital—Empirical meaning measurement validity. ” http://www.aifs.gov.au/institute/pubs/RP27.pdf 2004/03/10.
Woolcock, M. , 1998, “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ward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and policy framework.” Theory and Society 27(2):151-208.
政府資料網站
內政部統計處
2004 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2004/10/10。
內政部社會司
2005 http://volnet.moi.gov.tw/sowf/05/new05.htm。2005/05/15。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2004 http://www.dosw.tcg.gov.tw/main/main.asp。2004/10/10。
台北市北區特教資源中心
2005 http://nse.tpmr.tp.edu.tw。2005/05/17
行政院勞委會
http://www.cla.gov.tw/cgi-bin/SM_theme?page=41d35566。2005/05/22。
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
2005 http://www2.evta.gov.tw/evta/index.asp。2005/05/15。
全國法規資料庫
2004 http://law.moj.gov.tw/。2004/10/10。
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
2004 http://disable.yam.com/law/law.htm#base。2004/10/07。